高新产业驱动
定调“绿色发展”
走绿色发展之路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然要求。兰强告诉记者,贺州市政府遵循用高新产业布局绿色发展理念,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结构、促进经济提质增效,以及拓宽经济增长与环境改善的双赢之路,建构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绿色发展”被多次强调;在有关城镇化建设的相关表述中,“绿色发展”的理念贯穿始终。
绿色化本质上要求提高布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理念等绿色化程度。贺州市政府按照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思路,针对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在规划产业发展战略中,着重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先决条件,在空间布局上坚定不移地实施“生态立市,产业强市,特色兴市”主体战略,科学合理布局和整治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从绿色思想、绿色导向、绿色布局、绿色生产、绿色生活、绿色共享等层面推动贺州市循环经济发展;从物质、能量、时间、空间和资金等要素优化集成,以工业生态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垃圾资源化处理、工业余热利用等为切入点,将循环经济落地;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式转变,建设绿色生态城区。
兰强对记者说,绿色产业谋划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考虑,除了技术需要不断的创新和迭代之外,传统产业过度竞争及相应的生态构建则是不得不解决的瓶颈性问题。
以“贺州白”享誉市场的贺州,多年来,坐拥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却只是充当了高档石材原材料集采地角色,别人用贺州的石材毛料经过深加工生产出高附加值产品,赚得盆满钵满,留给贺州的却是矿产资源的无度开采,以及逐渐失去的成本制造优势。基于此,贺州市政府果敢地对产业进行结构化转型调整,梳理出一条传统重质碳酸钙及石材企业升级转型的最佳路径——生态产业链集群发展战略。
经勘察,贺州境内现已探明的黑色金属、稀有金属、大理石等矿藏有60余种,其中大理石远景储量达26亿立方米,约占全国大理石资源总量的1/8,也是我国华南地区最大的白色大理石资源产地,具有储量大、质量优、易开采、荒料率低等特点,是板材加工和生产重质碳酸钙超细粉的优良原材料。
有了良好的资源储备,下一步要做的就是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对此,贺州市政府积极引导鼓励石材行业推广研发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大力推进行业科技进步创新,促进碳酸钙行业产品结构调整,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实施品牌建设。如今,贺州市的石材粉体产业已经从重质碳酸钙粉体生产加工,延伸到人造大理石(岗石)、涂料、CPVC建材(新型工程塑料)等下游企业,逐步成为全国石材产业链较完善的地区;由原来的20多家单一卖荒料和板材加工的企业,初步形成了“大理石原料——大理石板材和工艺品——大理石边角废料回收——重质碳酸钙超细粉——合成人造大理石——新材料”碳酸钙循环产业链。
目前,贺州已拥有全国最大的重质碳酸钙粉体生产基地,具备年产重质碳酸钙粉体800万吨的加工能力,产品全国占有量达61%,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重钙之都”。
已落户贺州的人造大理石企业27家,其中已建成投产15家,产能达5000万平方米;在建项目12家,产能有7000万平方米。今明两年,贺州将有120多条人造岗石生产线投产,全市人造岗石产能将突破1亿平方米,将成为全国最大的人造岗石生产基地。
贺州市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市政府与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共建了创新驱动基地,与广西科学院围绕碳酸钙产业关键技术建立了科技攻关平台,以加快碳酸钙产业的改造升级。与中科院电子研究所正在研究人造岗石微波快速固化实验,样机已制作完成,可将人造岗石的固化时间由原来的240——360小时缩短至1个小时以内;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正在研究人造岗石废渣循环利用实验,可实现终端循环,驱动产业创新发展。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