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慈善名星
聂震宁:“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思维
2015-11-18 14:04:12    韬奋基金会

  互联网+时代更要广开人才之路

 

  广开人才之路,使得人才进出更加方便。广开人才之路,才能壮大出版企业人才实力。互联网已经使世界变平了,也使出版业人才进出的门槛变平了。有位出版社领导来征询我的意见,说是有一家民营控股的上市公司给他上亿股权和百万年薪,去还是不去呢?我说如果你是为了发财才来做出版,那你肯定去,而且赶快去。如果你是想在品牌出版社里有一番作为,那就不要去,因为这里是你实现出版理想的地方。都说人才难得,到底人才难得在哪里?我看就难得在他的心在这里,他的志趣在这里,他的情感在这里。要广开人才之路,让愿意走的人才高高兴兴的离去,让愿意在出版业做事的人才进得来、留得住。

 

  第一,希望出版业的人才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现在关于人才的思维有一个理论,叫三圈理论:一个是价值圈,一个是能力圈,一个是支持圈。这三圈的重合点,就是人才的最佳点。重合度越大越好。现在特别需要提升人才的价值维度,使人才价值更多地覆盖到能力和支持上。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出版业肯定要继续做纸介质出版,也可能是开发移动互联网出版,这个时候,首先要让人才相信在这里具有很大的价值。最近我在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做新生入学后的院长报告,就重点要求新生先要弄清楚编辑出版学的价值,弄清楚出版的哲学。都说编辑出版专业是实用性学科,以为就是那么一些编辑校对、经营管理一些技能,很容易学,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一般的工匠,成不了出版人才的。出版人才必须要有人文素养,对出版的价值和哲学要有正确的认知,要树立正确的出版价值观。所以,学生们首先要把编辑出版学当成人文学科来学习,只有掌握了更多人文知识,树立起优秀的人文精神,才可能把实用型学科学好学精。

 

  第二,出版业要注意维护和发扬和既有的人才优势。出版行业的人才优势还在,三联书店走了龙应台一个作家,其实还有很多优秀的海内外作家与她们紧密合作。对于作者人脉还是要很好地爱护。要维护出版社的作者人脉资源,还要做好自己的业务骨干维护工作。一个资深编辑后面往往跟着一大群优秀的作者。传统出版业要注意用情感留人,用事业留人,用必要的待遇留人,当然,还需要用制度乃至法治留住人才。

 

  第三,出版业要坚决引进人才。这是每个行业、企业都在做的事情,我们出版业也在做。但是做的往往不是很坚决。但是我们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从互联网企业、IT企业引进了一些人才,好像就是不像他们在原来的企业干的那么风生水起。这里面还是有体制机制的问题,还有企业文化问题,需要不断推进我们这些老旧出版企业的改革创新,不然弄了半天还是人才做不成事,最后还是留不住人。同时,还要让人才形成更好的价值认同、品牌认同、情感体验、事业体验。注意不断地提高待遇,让人才能够看到希望。

 

  第四,加大人才培养力度。高等院校在出版人才培养上肩负着很重要的责任,因为现在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应当是是复合型人才了。行业的培训模式也需要不断地改进,行业在职员工的培训应该更多地安排一线的出版人来做培训讲师,让受训的员工真的学有所得。2013年淘宝大学开了,接着万达大学、京东大学也开了,三大企业都在大力开展人才培养,而且人才培养的讲师基本是一线员工。这些居于互联网+时代潮头的优势企业都一刻也不放松人才的培养,我们这些偏于老旧的企业又有什么理由敢于轻视人才的培养呢?

 

  出版企业对人才的评价思维要与时俱进

 

  最后,在“互联网+”时代,出版企业对人才的评价思维要与时俱进。出版企业对人才的评价,直接关系到人才能不能留下来。当然,不断提职提薪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但在国有企业不可能一直都用这样的奖励措施。总之,要有些既不违反干部管理规定又能带来激励效果的创新设计。此外,还有一些人才评价思维需要调整。

 

  第一,要把对企业的忠诚变成对职业的忠诚。一个人服务的企业可能会有变化,但是从职业的忠诚度来说,职业态度不能扭曲,不能不守职业道德。邹韬奋是一个最讲职业道德的人。黄炎培曾经回顾说,邹韬奋的文章全在《生活周刊》发表,而且不拿稿费。在《生活周刊》做主编,他没有再给别的杂志写过文章。他的职业忠诚度和企业忠诚度都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们当然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对一家企业忠诚到底,社会生活这个方程式往往是多解的,但可以要求从业者要恪守职业道德,对职业的忠诚度是必须的。

 

  第二,企业最大的财富在于能够使用更多的人才。出版企业能够拥有多少好的作者和多少好的书稿,就需要拥有多少好的编辑和营销人才、移动互联网经营人才和技术人才。人才以用为本,不要强调人才企业所有制,而是企业使用制。一个优秀编辑虽然离开这家出版社了,但还可以继续在这家出版社的某一个或几个项目上发挥作用,按劳取酬。我们一定要建立人才资本优先的理念,不要过分强调货币资本优先。出版业的领导层都习惯以货币资本优先。其实在人力资本上也是需要真花钱的。人力资本对劳动效益要有索取权,这是合情合理的。只有这样,企业才能使用更多的人才

 

  第三,还要建立人才跨界的思维。早先,IT业、互联网业曾经从出版业挖过人才,现在,出版业需要反过来从他们那里跨界延揽人才。出版业还要从社会各界寻找人才。这就需要出版企业的领军人,要有跨界思维,既要向内挖掘和培养人才,也要向外跨界发现和延揽人才。尤其是出版企业的一把手,要真心实意地去做这件事情,对人才形成感召力和向心力。传统出版业在人才问题上格局偏于狭窄,常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成见,现在需要树立“非我族类,其才必异”的理念。要敢于使用有一技之长但并不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把人才工作做得风生水起,虎虎有生气,而只有不拘一格用人才,才可能突破陈规谋发展。

 

  “互联网+”时代正在到来,出版业的改革、发展、转型还在持续进行。人才问题将是第一位的问题。有了人才就有了出版,有了新型人才,才会有新型的出版,才会有整个行业的创新发展。我们要站在互联网+时代的高度,创新人才思维,把人才工作做得更好,使得我国出版业实现优质、高效、健康的发展。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