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草根慈善
山里,山外—— 一名京城律师的公益之旅
2015-11-17 17:45:51    公益时报

1.jpg

   在采访间隙,刘红宇翻看“美丽中国”支教点的孩子照片。

 

  “妈妈对我的影响,是很大的。”谈起母亲,干练的刘红宇此刻语速有些变缓。

 

  她从律师事务所的高楼里向外望去,北京国贸的写字楼间尽显都市繁华,只有几处砖瓦平房院落能让人感到平静。恐怕也只有这些仅剩的院落,才能把她的思绪拉回从前,回到诗城奉节的古城——尽管那座曾回荡着“朝发白帝彩云间”诗句的山头如今已沉入了三峡的江心。

 

  “大学毕业后,妈妈揣着自己档案,主动要求来到了最偏远的奉节县。不久又主动要求来到山区,负责当地的卫生院工作。”刘红宇说。

 

  而在刘红宇童年的记忆里,母亲的“鲁莽”也是山里人很少见的。

 

  “妈妈打着火把,走上一个昼夜的山路去产妇家里接生,路上可能还会碰见野兽。产妇难产,大出血,婴儿的一个胳膊卡死在子宫里出不来。她给婴儿截了肢,救活了产妇,天亮又拖着虚脱的身子走回来。”

 

  想要走出去,就必须要读书

 

  巴蜀之地,重重叠叠的大山挡着山里人的梦,但没能挡住文革的磨难。

 

  刘红宇的父亲是县里的干部,自然少不了挨整,每次去看父亲都是在牛棚里面。母亲也被荒诞地列为“专政对象”。

 

  “妈妈在奉节是被称为‘活菩萨’的人。”文革时期,刘红宇的母亲几乎都是在病人的家里面度过的,“这家藏几天,那家藏几天。”

 

  时代的遭遇早随着童年一同远去,但让刘红宇此后一直挂念的,是山里人的艰难、质朴和渴望幸福的状态。

 

  “大山挡着视野,我当时就知道,想要走出去,就必须要读书。”刘红宇说。

 

  但谁能想到她真的走出来了。

 

  16岁那年,刘红宇背着一箱牛肉干和一箱书到北京求学,随后,顺利考上全国唯一的政法重点院校——西南政法大学。

 

  大学期间,在法院实习的刘红宇亲眼见证法律工作者风里来雨里去,让一个个素不相识的求助者找到了依靠。在他们的身上,刘红宇似乎又看到了母亲在大山里播下的希望火种。

 

  “医生和律师这两个职业是那么地相通,都救人于危难中。”刘红宇说,这就是她编织“律师梦”的开始。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