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草根慈善
山里,山外—— 一名京城律师的公益之旅
2015-11-17 17:45:51    公益时报

  这一次,是回头往山里走。至于为什么,一开始她也说不清。

 

  1996年,刘红宇拿了5万块钱出来,回奉节县设立了“同达基金”,在各个学龄段奖励优秀学生和贫困学生。

 

  有一年,她在中国政法大学演讲,台下学生递上来一个纸条,“我就是得你奖学金的学生,所以我发誓什么都不学,我就要学法律”。

 

  “还有一次我在重庆理发,理发店的老板娘也是奉节人,得知我的名字竟然大呼小叫。”刘红宇很惊讶这样一个小小的奖学金带来的影响。

 

  从山里到山外,再从山外回到山里,如今,刘红宇选择用“情怀”这个词来解释往山里走的原因。

 

  “我觉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人的一生,我觉得最有情怀的事就是严于律己,再做榜样。”她说。

 

  往山外走,当年16岁的小姑娘孑然一身,一心只想挣脱大山的屏障,步伐轻快;往山里走,肩负着沉甸甸的责任,刘红宇这些年一步一个脚印。

 

  2007年,前中组部副部长刘泽彭和老女排五连冠时期的功臣杨希成立了“山花网球基金”,把一群从未走出过大山的藏族、纳西族孩子带到北京和深圳,接受职业网球训练和文化教育,刘红宇在其中为这个基金提供无偿的法律顾问服务。

 

  前些年,中央统战部“同心·律师服务团”成立,跑到山沟沟里提供义务法律咨询,刘红宇也是里面第一批的参与成员。

 

  10多年前,刘红宇与北大光华EMBA校友会的校友们发起了“行走中国户外公益俱乐部”,并成为了第一个在民政部注册的户外公益组织,其中发起的一个项目,就是组织校友的留学生子女利用暑假时间回到国内贫困山区进行短期支教。

 

  “我儿子就在里面,他有时一天要上五堂课,你看我微信里就有他上课的照片。”刘红宇说起儿子能和她一起回到山里,脸上充满了欣慰和骄傲,“他们本身年轻,从小就有公益的理念。”

 

  然而,在大山深处,许多孩子面对的是升学无望的现实。

 

  “在很多偏远的地方,很多孩子即使有再美好的理想,也可能是够不着的。我们到山区去支教,可能不能把孩子的学习成绩提高到什么位置,但至少我们可以燃起他们人生的美好,让他们成为一个积极的人、快乐的人。”刘红宇说。

 

  留住人”还得靠情怀”

 

  早些年,刘红宇随全国政协到云南、贵州等地做调研,研究怎么才能让法律人才能留在贫困的地区。研究来研究去,“还得靠情怀”。

 

  “一个优秀的人有知识、有文化,但更应该有情怀。”刘红宇说,希望通过这些优秀人才的支教,探索一套科学的机制,逐步培养山村更多的优秀教师,中国山村的教育就有希望了。

 

  “于是,我开始关注均衡教育。”她说。

 

  今年,在刘泽彭的极力推荐下,刘红宇成为了支教组织“美丽中国”的理事。

 

  “他给我讲了很多‘美丽中国’的故事,我觉得它的持续性和标准化培训是能让支教热情真正落地的示范。”

 

  “‘美丽中国’看起来是支教,但它最关键的点是培养老师去支教,让均衡教育不再是句口号。”说到这,刘红宇又引出了一个将来可能的提案,“鼓励更多的城市教师到山村支教,或者支教老师在后续可以得到一定的支持和帮助。”

 

  得知自己非常喜欢的演员姜文也为“美丽中国”拍了宣传片,刘红宇更是兴奋,她说:“我太爱他拍的片子了,尤其是《芙蓉镇》。”

 

  其实,芙蓉镇上的风风雨雨不正是当代社会进程的缩影,不正是刘红宇放心不下的“山里”吗?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