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
“温暖的行走”首期台湾公益研习营出发
2015-11-17 14:21:26    杭州网

   昨天,绿色浙江环保组织的姜仲迪在台湾过了一个难忘的生日,陪伴她的有浙江和台湾两地的公益人,她还收到了一份满意的礼物:来自台湾公益界的宝贵经验。

  
  今年8月,都市快报联合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发起了“点赞中国人·浙江”活动,征集浙江公益人带着他们的项目参与点赞。网友每点赞一次,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就捐出1元钱,集满10万个赞,获赞最多的前10位公益人就可以去台湾学公益。姜仲迪就是10位脱颖而出的浙江公益人之一。
  
  10月19日,浙江本土首个纯公益研习营出发,带着浙江公益界的共同期待和渴望来到台湾,开始一场“温暖的行走”。“每天犹如一块海绵,极其渴望在公益知识的海洋里让自己充盈丰满。”永康阳光爱心义工协会会长徐美儿说。记者李烨池
  
  定制公益游学路线为浙江公益人答疑解惑
  
  杭州心悦心理咨询中心的负责人罗睿绮原来一直做义工,去年在社区的帮助下注册了民非。但很快遇到了困难,她说:“我不知道该如何管理好一个公益组织。”
  
  已经有五年帮扶贫困儿童经验的徐美儿同样遇到了瓶颈:除了助学相帮,未来该如何更好地陪伴、引导贫困家庭的青少年?
  
  10位浙江公益人都是带着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来到台湾,希望能拓宽视野,借鉴台湾同仁的解决之道。两地的活动组织方专门定制了公益游学路线。
  
  徐美儿关注的贫困儿童的心理、成长问题,或许可以从帮扶贫困家庭儿童的台湾儿童暨家庭扶助基金(以下简称“家扶基金会”)会找到答案。
  
  浙江锦麟公益基金会志愿者王允双,希望了解公益阅读方面的经验,这次行程中他们将拜访在台湾成立了223座“爱的书库”de阅读文化基金会。
  
  杭州启明星儿童康复中心校长张燕,这次也将参观光之艺廊,看看台湾公益人是怎么帮助身心障碍的朋友和艺术擦出火花。
  
  一年募款35亿台币
  
  用社会企业帮扶贫困家庭
  
  首期台湾公益研习营的第一站是家扶基金会,一个关怀弱势儿童及其家庭的国际性非营利组织。
  
  1938年成立的美国“中国儿童基金会(CCF)”,在抗日战争中救助了许多流离失所的中国孤儿。1950年,CCF在台湾成立第一所家庭式育幼院,就是家扶基金会的起点。
  
  1985年,家扶基金会正式自立,从早期接受国外资助,逐渐自给自足。2013年,家扶基金会公开募款35亿台币(约7亿人民币),还不包括主动捐款的部分。
  
  家扶基金会的工作涉及儿童帮扶的绝大部分领域。他们的社工人员认为,只有消除贫困,尤其是心灵贫困,妥善进行家庭教育引导和成长,才会缓解贫困给社会带来的负担。
  
  他们通过认养的形式,与贫困孩子搭建爱与陪伴的关系还帮助一些贫困家庭,发展家扶爱心小铺,以社会企业模式发展保护性的就业机会。
  
  “家扶基金会与我们机构帮扶的对象类似,解开了我当下遇见的困惑……”徐美儿说,更触动她的是那一群满头银发的专业社工,他们对满30年的服务时间已经习以为常,“这也说明了两岸公益事业起步的差距。只要愿意,我们满头白发之时,生命也将依然绽放。”
  
  在蛙鸣中脱胎换骨
  
  桃米社区如何灾后重建
  
  第一天晚上,研习营全体入住埔里民宿。桃米休闲农业区推展协会理事长廖永坤为大家泡一壶红茶,讲述桃米生态社区的发展。
  
  1999年,一场地震在桃米震出了一个巨大的“桃米坑”,传统农业随之没落,村民陷入迷茫中。这时,新故乡文教基金会来到了桃米,帮助村民灾后重建。
  
  他们发现,桃米村有23种不同种类的青蛙,这成为涅槃的支点。从1999年到2015年,他们通过社区营造、建立环境认养制度、组织成立与分工、营造生态议题等方式,培养居民的荣誉感、归属感;社区工坊、农业游学教育中心、产品开发、出版品、民宿业的升级,扩大、促进了就业和经济收入增长。
  
  桃米社区在一片蛙鸣中脱胎换骨,青蛙欢迎牌、青蛙阶梯、青蛙版的“不说、不看、不闻”……青蛙的形象随处可见。
  
  鲜花遍地,绿荫夹道,如今的桃米社区宛若世外桃源。杭州微笑天使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史颂民说:“实实在在从根本上做起的环保,就会换来大自然对人类的馈赠。”
  
  


责任编辑:b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