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出版业有哪些“不改变”呢?我想最重要的是,出版企业的品牌影响力没有改变。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出版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依然可以让读者感觉得到,品牌出版社依然是出版物质量的重要保证、信誉的重要保证、文化品位的重要保证。传统出版主体还在,也还依然有策划、选题、编辑加工、传播等等专业环节,这些没有根本的改变,或者说是有很大的“不改变”。韦伯在19世纪末提出科学的专业化,尽管20世纪末赛义德提出业余性,反对专业化,但是我们作为一种专业,出版行业依然坚持着自己的专门化。专家生成内容的方式不会改变,专业化还是基本规律。赛义德的业余性强调的主要是文化的泛漫性和自由精神。我在中国出版集团工作时,新浪、搜狐正在崛起,由于出版集团还是事业单位,没有转企改制,没有筹资能力,更没有投资能力,失去了数字化发展的起步机会。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申请专项资金,建设专业出版资源的数据库,这才有了现在的中华古籍数据库和商务印书馆语言工具书数据库、东方杂志数据库、中译多语种翻译数据库等等。通过数据库,抢占了数字化出版的根据地。从一定意义上说,专业出版社恐怕还得按照专业化这条路子往前走,也许在未来的数字化出版时代能得到生存的一席之地。
“互联网+”与“+互联网”
出版业已经发生改变了的东西需要以互联网思维加出版来做,反过来,不改变的需要用“出版思维”加互联网来做。出版业内讨论过究竟是 “互联网+”还是“+互联网”。有人认为,“+互联网”是不对的,这就不是互联网思维。我觉得事情不能那么绝对,“互联网+”是用户至上,但是专家生成知识,专家传播专门知识,就不能用户至上。尼尔.波茨曼的《娱乐至死》深刻指出,现在进入了娱乐时代,一切话语可以通过娱乐的方式传播,包括政治、体育、教育、商业的内容,都被娱乐化了,这样一来,我们将成为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波茨曼当然意在提醒人们要警惕娱乐化的危害。可是,互联网却在为娱乐化大开方便之门,推波助澜。那么,严肃的出版人就有必要有所坚守。特别是专业出版,要坚持内容“+互联网”,而不是“互联网+”内容。“互联网+”内容就把出版简单化了。我们一定要保持人类的深刻性、严肃性。当然,我认为“互联网+”出版也是可以的,尤其是是大众出版,知识类出版,“互联网+”娱乐出版更应当如此去做的。可是,专业出版,“+互联网”也是必须的,这是为了保持出版的严肃性、深刻性,以及出版为国家、民族、人类做出更多思想文化贡献的主体性。
事情不要弄到非此即彼的地步。“互联网+”与“+互联网”,没有必要弄到二者必据其一。事物可以一分为二,也可以一分为三,一分为三思路更为宽阔。庞朴先生根据道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念提出一分为三的哲学命题,他认为事情不能简单地一分为二,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一分为三的观点可以使得我们的思维更为开阔自由,譬如,螳螂扑蝉,就还有一个黄雀在后;互联网出版与传统出版业之争,又还有一个市场规律在制约。当前,不仅仅是“互联网+”出版,也不仅仅是出版“+互联网”,还有市场出版,甚至可能还会有新的载体形态出现。科技技术发展太快,事物的变化是难以预料的。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需求呈多维多样特点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需求出现多维多样的特点。兵家贵刚,道家贵中,儒家贵流,儒道兵。我想我们人才需求也将会出现多样化的特点,也需要有兵家,有道家,有儒家。
第一,要高度重视生成内容专业人才。这个要求是为了使传统出版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出版业决不可能向互联网行业主体举白旗归顺,这就要高度重视生成内容专业人才。没有生成内容的专业人才、传统出版业就只好歇菜。如果传统出版业就此承认必须按照互联网企业的思路去做,那就变成互联网企业的编辑部,往后生存的自主性会越来越差。最近,亚马逊在美国西雅图开办了一家1400平方英尺的实体书店,这说明互联网并非一统天下,实体书店还是有存在价值的。人们在网购的同时还需要体验式购书,在读手机、读电子阅读器的同时还需要读纸书。事物总在变与不变之间。传统出版业不要急着觉今是而昨非。作为内容提供商,强化自己生成内容的能力才是重要保证。当年日本那么多大资本家和财团为什么不去投资出版社?他们说就是因为出版太专业了,没有专业人才做不了。
第二,要高度重视知识经济管理人才。在九十年代中期的时候,知识经济概念从国外引进,现在谈的比较少。知识经济就是对知识的经营管理,知识成为经济的一种形态。编辑人才事实上是知识经济的第一人才,因为编辑管理作者。版权管理运营,就是知识经济的管理。内部生产协调管理始终非常重要的。
第三,高度重视“互联网+”时代信息营销复合人才。现在出版社里做信息和市场营销的人才需要尽可能复合起来,要不然一边内容宣传做得热火朝天,一边销售却跟不上,复合型人才可以减少各种资源的浪费。
第四,高度重视客户服务管理人才。现在是用户至上,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于传统出版业来说,客户如何管理,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管理好客户,管理好自己的忠实读者,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
第五,要高度重视既懂互联网,又懂传统出版的复合领军人才。作家贾平凹说他写书都是手写,他在书写中找到自己的趣味。作家可以特立独行,可以遗世独立,这是没有问题的。可是一般来说,出版人这样就不行,一个社长到了今天还不会用互联网,恐怕就得准备退休了。出版领军人要有更加开放的心态,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和能力,要有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和操作能力。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