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慈善名星
聂震宁:“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思维
2015-11-18 14:04:12    韬奋基金会

   【编者按】韬奋基金会理事长聂震宁在11月5日的第四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作了题为《“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思维》的主题报告,分享了在“互联网+”时代出版应该坚守的和应该顺势而为的辩证关系,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互联网+时代的人才需求,同时还针对如何广开人才之路提出了各方面的建议。聂震宁先生是出版行业的理论家和实践家,他的思考和建议对出版单位、经营管理者、编辑出版人员都会有所启发。

 

1.jpg

聂震宁(韬奋基金会摄)

 

  我们在韬奋先生120周年诞辰之际讨论“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的培养问题,事实上也是对如何继承韬奋精神的一次新的探讨。“互联网+”时代有新的问题和新的挑战,可是如何培养出版人才仍然有一以贯之的规律和要求。为此,论坛主办方把“互联网+”时代的出版人才培养作为纪念韬奋120周年诞辰的论坛主题。

 

  现在“互联网+”社会生活成为了我们生活的基本面,以至于今年政府工作报告非常明确地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就是要推进“互联网+”一系列的创新创业。“互联网+”时代正在形成,在这个重要时刻,出版业也面临着一系列的创新和挑战,我们很有必要对出版人才培养做出深入的讨论。

 

  人才培养是韬奋精神的重要部分

 

  今年是韬奋同志诞辰120周年,人才的培养是韬奋精神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最近我写了一本书叫《韬奋先生六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和人民出版社联合出版。全书共有六讲,第一讲,为大众。韬奋先生是竭诚为读者服务,永远立于大众立场。第二,爱祖国。他具有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因而成为首个国家公祭日发布的300名抗日爱国英烈之一。第三,敢斗争。对于邪恶势力和反动势力,韬奋先生总是勇敢地进行斗争,而且战而不屈。第四,善经营。在新闻、编辑出版等各个方面,他都是经营高手,这也使得三联书店的前身生活书店,在短短的不到十年时间内发展成了一家有56个分支店的连锁经营的出版发行机构,他主编的《生活周刊》和《大众生活周刊》都是当时全国期刊里发行量最高的刊物。第五,懂管理。韬奋先生对生活书店有一系列的科学管理办法和成功实践,他非常重视人才问题,提倡人才主义,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才为先,他把生活书店的团队打造得非常坚强团结,他去世后,这个团队许多人还是以生活书店为家,成为后来的三联书店的主力。他的人才主义理念在管理实践中是非常成功的。第六,真敬业。韬奋先生的敬业精神是令人叹服的,给读者回过2万多封信,新闻出版业有谁能做到?一生办过六刊一报一家出版社(生活书店),被当局查封一家又办一家,从来只给自己所在的出版社和报刊写作,他不分日夜一心扑在工作上,一心奉献,不置私产,只领薪酬,十分感人。

 

  出版业的“改变”与“不改变”

 

  要谈人才思维,首先要考量互联网到底对出版业有多么大的改变和多么大的不改变。这里的“改变”和“不改变”主要针对的是出版企业。

 

  有四个方面的改变:

 

  第一,从服务读者向用户至上转型。互联网思维最核心的理念是用户至上,过去我们说“读者第一”已经很了不起了,“用户至上”就是以用户需求为主导,整个出版经营的起点和逻辑都要发生改变。

 

  第二,由信息发布向信息交互转型。过去出版企业发布信息速度很快,渠道很多,甚至电视台都可以帮忙发布信息,但都是单向度的发布,现在互联网却帮助我们实现信息交互,信息交互就是出版企业不仅发布信息,而且还知道信息发布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给了什么样的反馈,给出版企业带来了什么样的信息增值。

 

  第三,由提供知识向分享知识在转型。过去出版企业出书,成千上万人读书,这个过程就是出版企业在提供知识,传播知识。现在出版企业却可以跟大家一起分享知识,通过互联网,可以形成一种知识众筹。出版人也需要通过互联网获取更多的知识,然后形成出版的新的内容,而不再是关门编书,不再是完全的独立创作。

 

  第四,由出版平台向开放平台转型。过去出版企业把书摆上出版平台,现在是开放平台,书摆在这里,读者可以随时点击,可以随时发生讨论。过去是专业作家创作阅读内容,现在每个用户都可以生成内容,甚至形成自助出版。这四个方面毫无疑问是互联网对出版业造成的巨大改变。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