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慈善人物
刘洲鸿:为基金会管理费种下“种子”
2015-11-06 10:30:54    中国慈善家

1.jpg
刘洲鸿:敦和慈善基金会秘书长

 

  《中国慈善家》:2015年“敦和种子基金计划”已经开放申请。这个计划的构想是否借鉴了商业投资领域的“种子基金”的理念?

 

  刘洲鸿:商业投资领域的“种子基金”是一种风险投资,我们还真不是那个概念。敦和基金会的定位是中国公益行业的引领者、发动机和加油站。之所以有这个“种子基金”计划,与此有关,也与我们看到基金会行业发展面临的一些问题有关。是什么呢?就是很多捐款人愿意直接捐助项目,但是不愿意承担管理费用,这就导致有一些项目做得不错、筹款能力也还可以的中小型基金会每年虽然可以筹款一两千万,但是开展工作的管理经费、人员工资缺乏。这既不利于它们把项目做得更好,也限制了它们的可持续发展。

 

  种子基金计划的初衷就是针对这些问题,本着“种子”原来的意思,给一些优秀的、高速发展的中小型基金会一个不动本金基金作为种子,通过投资理财、钱生钱的方式,使它们获得一笔稳定的资金来源。种子基金的目标是每年8%的投资理财收益,这些收益可以被用来弥补基金会管理经费的不足、人员工资的不足,甚至有一些可以用来激励员工。这样基金会就可以更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可能说送了一只母鸡更恰当,这只母鸡能够不断地下蛋,这些蛋能够不断地供养它们,而不是送鸡蛋,吃完就完了。

 

  《中国慈善家》:对于许多中小型基金会而言,机构发展资金并非是唯一需要的。事实上,因治理问题而影响资金使用效率的现象在基金会行业中广泛存在。在资金外,“敦和种子基金计划”还为入选基金会提供哪些支持?

 

  刘洲鸿:因为种子基金的名额非常少,一年也就十个左右,所以,我们选择的标准是比较高的。一些能力一般、项目也做得不好的基金会,虽然也面临生存发展问题,但是,它们不是我们考虑资助的对象。我们还是优先考虑优秀的、至少已经证明项目做得很好且有效的基金会。所谓优秀,就包括它在治理方面是过关的。我们的目的是支持这些基金会做得更好,而不致因为管理经费、人员工资紧张等问题导致人才流失或招不到所需要的人才。

 

  说到这个,有一个我们没有想到的效果,就是种子基金项目对基金会行业公开透明的推动。因为我们对提出申请的基金会的透明度是有要求的,但是9月1日我们查基金会中心网的FTI,发现基金会行业整体的透明度非常糟糕,72%的基金会透明度不到六十分,所以我们跟基金会中心网商量,告诉大家怎样提高自己的透明度,这能够促动很多想要申请种子基金的基金会披露自己的信息。我们想比较一下,10月10日截止申请时,有多少基金会的透明度增加了。

 

  《中国慈善家》:我在9月公布的《“敦和种子基金计划”2015年招募公告》中看到,促进入选基金会提升资产管理的能力和收益水平也是“种子基金”计划的目标之一。

 

  刘洲鸿:300万种子基金让基金会通过投资理财获得稳定收益的方法来持续性地帮助入选基金会解决管理经费不足、人员工资福利待遇低的问题,这带来了一个种子基金计划本来没有料到的效果,就是入选基金会拿了300万种子基金投资以后发现,原来投资理财也不是那么可怕,于是也把自有的部分资金拿出来投资,这就间接地促进了基金会的投资理财。

 

  基金会理事会具有保值增值的意识并达成共识也是种子基金的申请条件之一。我们今年也跟基金会中心网合作一个基金会投资理财的倡导项目,希望能够提高基金会行业的投资理财意识和能力,推动更多基金会和专业的金融机构合作,提升慈善资金的收益水平。现在基金会行业的净资产已经超过一千亿,但是大部分钱都放在银行,收益非常低,如果基金会投资收益率能增加一个百分点,就意味着增加10个亿的公益资源。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