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时评
拒绝“零管理费”噱头
2015-11-05 17:31:00    公益时报

1.jpg

   泛海公益基金会项目高级经理

 

  谭红波/文

 

  只要是关于“公益零成本”(也称“零管理费”)的话题,总能够让沉寂冷清的公益圈沸沸扬扬好几天,足以见得这个话题是多么能够刺痛每个公益人的内心。然而,不管这个话题的主题词本身就多么不合逻辑且经不住推敲,还是知名的冯校长几乎连国庆长假都没休息每天来一篇驳斥檄文,这些依然都无法阻挡住某些机构时不时地跳出来炫耀自己“‘零管理费’,接收的捐款百分之百都用于公益慈善活动”。那么为什么某些机构总爱津津乐道“零管理费”,而且还反以为荣、为傲呢?根据他们自己的解释,其实也并没真正做到“零管理费”,只是将管理费通过某些自我消化的手段转嫁到了其他地方而已。所以他们其实是明知“零管理费”是个伪命题,但还对外如此宣称,有意而为之。

 

  活生生造出“零管理费”这个词并四处宣扬,原始的动机是为了迎合捐赠人,吸引到更多的捐款。最开始,大家对公益有一些误会,认为公益就是无偿,就是纯粹的利他,如果在公益行为中因为利己而谈钱就有亵渎这一“神圣”、“高尚”行为之嫌。所以一般公众都期待自己的捐款能够全部、直接用于公益慈善活动的受助者,而不希望这份爱心在传递的过程中有任何消耗(公众为什么会有这种不符合实际、完美理想化的期待,背后另外有深层的原因,暂且不来探讨)。因为摸透了公众的这一心理需求,部分机构为了能够吸引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就生硬地造出了“零管理费”这个典型具有中国特色的词,并且对外宣扬,他们是“零管理费”,会将捐款百分之百用到受助者身上,不会有一分一毫的“截留”或“提取”。在这种事情面前,善良的国人一般都不会太过深究,而是感觉捡了个大便宜,给这样的机构大大的点赞、捐款。于是,误会就这么形成了,大家认为公益是可以没有成本的,捐款是可以一滴不漏地直接用于受助者的。如果那些无法通过其他渠道消化运作和管理成本的机构有一天实在是生存不下去了,怯怯地站出来说需要成本、需要管理费,愤怒、善良的人们肯定接受不了,各种指责也就随之而来。

 

  站出来说自己“零管理费”的基本都是有强有力经济后盾作支撑的机构。正因如此,这样的机构有话语权优势,在心理上有优越感,行事方法上强势粗暴、目中无人,而且,他们所有话语和行为都只是单纯地从自己机构利益出发。所以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得外来支持,不惜移花接木,罔顾事实和行业健康长远发展,利用公众的心理期待制造出独特、不一样的“零管理费”形象来迎合、欺骗不明真相的群众。

 

  这几年,“零管理费”开始受到质疑,尤其是受到公益行业的唾弃,可是依然还是动不动就会死灰复燃,最主要还是因为大家对公益的误会没有彻底消除。

 

  从国家层面,相关制度的错误引导迟迟得不到改善。某条例不区分任何实际情况,一刀切规定机构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尽管后来有文件做了一些变通性的规定,但变通的标准不明确,裁判权把握在强势的相关监管部门手中,因此其实际意义并不大。还有关于公益机构“工作人员平均工资薪金水平不得超过上年度税务登记所在地人均工资水平的两倍”等规定。相关的政策制度是推动行业发展的基本保障,也是引导舆论和公众行为的风向标,这种明显有违社会发展规律的制度和规定不加以改进或废除,是不可能完全消除“零管理费”这种认识误区的。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