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棚 包裹一直堆到仓库顶上
在长安村这个爱心物资存放点,四川日报民情热线记者看到,大大小小的箱子堆满仓库,就在一楼靠近门口的地方,装满衣服、鞋子、体育用品的纸箱已经堆了5米多高。由于场地受限,仓库的库房顶上,物资也已堆积如小山,占据了房顶大部分空间。“来不及清理和统计。”何青松说,最开始,他们还对包裹拆开检查进行归类整理,并登记了每个包裹的详细信息,但后来,包裹来得太快太多,最多一天收了50多个包裹,志愿者人手根本不够用,只能将包裹数量登记在册,至于包裹里的物资到底是什么、有哪些种类、是什么成色,则完全没有精力盘点了。
再后来,团队核心成员陆续毕业,何青松也离开西昌到了杭州,这边的事情便交给当地几名志愿者打理,但都不是专职。清理物资耗时耗力,包裹来了,大家就找个车送到这里,具体有多少包裹、多少物资,再也没法弄清楚了。
今年2月以来,“大凉山起航公益助学”再未发出募集信息,但前些年公布的信息依然在微博、微信上大量转发。何青松很无奈,“有人打电话要捐物资,我们都谢绝了,但依然有很多人没打电话直接邮寄过来,我们只好接收。”
4月收了200多个包裹,5月收了300多个包裹……这10个月里,他们收到了800多个包裹,仓库眼看就要装不下了。虽然志愿者很细心地给这些包裹搭了防潮膜,但几番转运,一些纸箱还是难免受潮开裂,里面的鞋子、衣服裸露在外,一些已经蒙上了厚厚的灰尘。
无奈“钱”与“人”都是大问题
“大凉山起航公益助学”起步于2010年。何青松们通过微博、微信发布募捐信息,这些信息通过持续不断地转发,影响力迅速扩大。他们在西昌学院租用教室当仓库,很快仓库就爆仓;2014年,好心的志愿者免费提供了西昌市郊长安村的这处仓库,如今,这处仓库也面临爆仓。
爱心仓库频频爆仓的背后,何青松们却有着各自的无奈。
“一方面是爱心源源不断汇来,一方面是往外送越来越力不从心。”何青松说,“大凉山起航公益助学”以西昌为中心向外围延伸,目前已经遍布凉山州17个县市,越到后来,对公益组织考验越大,“发起时的核心团队成员大部分已毕业离开西昌,随后发展的当地志愿者有上百人,却没有一个是专职志愿者,项目如何运作,还需认真考量。”
首当其冲的是费用问题。何青松举例说,最开始在西昌周边做活动,每次租个车三五百元就够了。后来,西昌周边的小学对这类物资的需求逐渐饱和,大凉山深处诸多学校对此需求很大,但山高路远,租个车跑一趟有时要三四天,仅车费就要2000多元。“我们本身没有运营费用,只能依靠当地一些志愿者自己开车往外送,长期维系下来确实很吃力。”
人的因素也是大问题。“大凉山起航公益助学”每次发物资,都要先实地走访确定需求,然后再找人整理物资,“至少鞋子要整成一双一双的,大小码和左右脚要匹配,不然送出去也没法用。”何青松说,为了13号送物资,他们提前一周开始准备,15名志愿者忙了整整一天,才分好这80多袋爱心物资。
照此速度,仅仅在长安村存放的这批物资,光是整理至少需要33天;而要把这批物资全部送出去,至少还要33趟,对他们而言,“光运费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