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救援
2015年度中国慈善公益盘点·志愿服务——志愿服务风生水起
2016-01-06 17:47:21    慈善公益报

  勇于志愿创新

 

  2015年11月11日,浙江省民政厅发布了“全民8小时志愿服务行动”倡议书,推广每人每年至少8小时养老志愿服务。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重,养老服务日益成为关注焦点。相关数据显示,浙江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截至2014年年末,浙江省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945.08万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近20%。而在浙江舟山等地,老年人口更是呈现出持续快速增长趋势,渔农村老人占全省老年人口的比例已超过70%。

 

  2015年,《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全面落实,在提升养老服务水平、提高养老服务标准、加速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系统规定。

 

  与此同时,全民参与养老志愿服务,成为浙江在全国率先发出的倡议。

 

  “8小时,从身边做起,从一个微笑,一次帮助开始……在此,我们倡议,每个人,每一年,奉献出至少8小时来关爱老人,特别是需要帮助的老人。”浙江省民政厅副厅长、浙江省老龄办主任苏长聪说,从身边做起,发挥每个人的专长和潜能,做养老志愿服务的推动者、组织者和参与者。

 

  针对社区志愿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北京市东城区探索了一条新路。2014年9月开始,东城区民政局将社区社会组织培育、社区志愿服务、居家养老服务等工作结合起来,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让东城区爱众慈孝家园公益组织转变了角色。

 

  据该志愿组织发起人王菁介绍,通过在社区举办公益健身活动、开设养生讲座、心理讲座、幸福课程等,他们将身体条件允许的老人请出家门参与其中,让老人感受到公益活动的温暖和快乐,让大家在交流中变得更加亲近、亲密,达到愉悦身心、锻炼康复、交流融合的目标。同时,将有服务热情、有爱心、身体条件允许的老人组织起来,走进孤寡、高龄空巢、特困老人家中,为老人提供陪同聊天、代买代购、做简单家务等志愿服务,达到互助式养老服务的目的。

 

  东城区社区服务中心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与其他志愿者相比,在为老服务方面,老年志愿者能更好地了解同龄人的需求和心理,容易沟通;居住较近,相互熟悉,能够提供更加便捷就近服务的优势。吸引社区老年人参与互助为老服务的关键就是要让老年人体会到志愿服务的甜头,让志愿者本人首先成为志愿服务的受益人,下一步,将协调辖区企业,为其他老年人提供优惠便民服务。

 

  据介绍,目前,东城区4个试点社区参与志愿活动的老人达到120余人,递交志愿者申请书、领到东城区社区志愿服务手册、参与服务的志愿者93人,固定服务对象约50户。2016年,北京市东城区将继续推广此项目,力争2年内实现全区全覆盖。

 

  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跟踪爱众慈孝家园公益活动一年进行的统计显示,老人的幸福指数提高了37.2%,压力指数下降8%,人年均医药费减少2992元,慢病控制率达到80%。

 

  此外,自从2015年以来,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以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成果征集活动为抓手,举办全国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成果展示系列活动以及“邻里守望情,志愿中国行”主题展览和文艺演出,先后为北京市志愿服联合会等13个志愿服务组织、“创新志愿服务机制,建设和谐社区”典型案例等100项实践成果、舞蹈《七彩之心》等100项作品授奖,着力宣传、推广、传播来自一线的志愿服务创新实践。

 

  2015年10月,中外志愿服务领域相关人士一致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志愿服务交流大会上提出,志愿服务是人类高尚的事业,推动志愿服务发展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责任。

 

  志愿服务,为世界感受中国人的“志愿服务”打开了窗口,为中外文化交融搭建了新桥梁。这一共识,正在被国际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并加以广泛传播。(张迎迎)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