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女儿童
2015年度中国慈善公益盘点·留守儿童——如何保护留守儿童
2016-01-06 17:14:28    慈善公益报

   慈善公益报讯 (权 敬)随着2016年的到来,对于很多留守儿童而言,迎来了与其父母相聚的团圆日子。这一天,孩子们苦等了一年甚至期待了更久,由于父母亲等监护人的缺位以及必要的关爱和保护制度的缺失,使得这些留守儿童在2015年遭受了太多的“不应该”。

 

  据统计,我国目前大约有6100多万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年幼的他们多由年迈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顾,甚至有时孩子们只能自己照顾自己。仅2015年以来,我国1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留守儿童悲剧事件,留守儿童保护制度的建立急不可待。

 

  缺少制度保护

 

  “危险和困境可能不容易消失或者改变,唯有健全的制度才能保障儿童的利益。”这是2015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儿童保护座谈会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童小军的肺腑之言。

 

  在这次座谈会上,女童保护组织向参会的代表、委员们提交了“应将儿童安全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落实四部委意见,出台权威的防性侵教育教案;尽快建立健全保护儿童的政策制度,废除对儿童有歧视和污名化的嫖宿幼女罪”等相关提案。

 

  而就在2015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审议刑法修正案草案取消了嫖宿幼女罪。像“女童保护”这样致力于儿童保护的民间组织在我国并不罕见,这些组织的救助范围涉及助学、助教、提供营养餐、捐助冬衣、心理关爱、防性侵教育等多个领域,我国留守儿童的境遇也在因政府、民间等多方的联动及制度的完善发生着改变,只是我们期望,这改变的脚步能快点,再快点。

 

  贵州省毕节市是我国的经济贫困地区,留守儿童现象普遍。2015年6月,毕节留守儿童家中集体喝农药自杀事件震惊全国,让我们心痛不已。据了解,2012年毕节留守的流浪儿童被闷死在垃圾桶事件后,毕节宣布每年拿出6000万元设立关爱留守儿童基金。服农药事件调查中,据村民反映,孩子们并不缺少吃穿,主要是没有人来安排他们的生活,没有人照顾和关心。

 

  长期关注贫困地区儿童问题的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秘书长卢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在一定程度上陷入两难,大多数外出务工父母生活的环境并不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或者是他们无力在城市抚养孩子,留在农村又无人照顾。除了生活上的照顾,对儿童的心理关爱尤其缺少,应当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贵州省毕节市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有些职责是学校和老师无法代替的”,因此,政府不是要越俎代庖地替家庭承担抚养和教育孩子的责任,而是要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甚至法律手段,让每一个家庭都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来,从而在源头上杜绝“生而不养”现象的发生。在此基础上再实施各种对象准确、制度健全的“救助”措施,这才是为孩子好。

 

  “家长不在身边,缺少关爱仅是一方面,无人灌输保护自己的意识和必要教育,也使留守儿童处于危险境地,”“女童保护”基金通过调查走访发现,“我国遭受性侵的儿童多为乡村留守儿童,孩子们自己没有安全防范意识,家长和学校也不会和孩子谈及这一话题的情况下,孩子不知道何为性侵害,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当遭遇了性侵时,他们往往不敢说,也不会描述。由此可见,教育的缺失也是留守儿童遭受伤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卢迈认为,公共责任和家庭责任并不矛盾。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是家庭责任的缺失,将对孩子成长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而现代社会的进步在于,政府和社会负有扶助和保障之责。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