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讯(王 超) 在北京南站,有一个以工作人员张润秋名字命名的志愿助残服务队,长年为重点旅客特别是残疾旅客服务。张润秋和她的姐妹们也在一次次助残服务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成长。
2015年,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慈善公益部门的帮助下,像张润秋这样依靠不懈努力,自强奋进,在经济社会建设的大潮中体现自身价值、创造社会财富奔小康的残疾人已越来越多。
政策先行
如果没有残疾人的同步跨入,小康社会就不可能圆满。作为弱势群体,残疾人是社会发展的“短板”。补齐“短板”,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文明进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没有残疾人的小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小康,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记者日前从甘肃省瓜州县渊泉镇瓜州巷社区了解到,68岁的常吉发和他60岁的老伴陈香兰都是残疾人,全家就靠每月710元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生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2013年,常吉发开始享受每月70元的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2014年妻子开始享受每月100元的特困残疾人生活补贴,生活压力减轻一些。“有了护理补贴,我们残疾人的日子也就宽裕一点了。”常吉发老人说。向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这是甘肃省委、省政府解决残疾人生活和护理困难的一项重要民生工程。
在2014年年底之前,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一系列维护残疾人权益、保障残疾人健康权、生存权、发展权为主要内容的重要措施,为残疾人提供适合其特殊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为残疾人生活和发展提供稳定的制度性保障。
2014年年底至2015年年底,中央、各地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及具体实施细则,明确了做好残疾人基本民生保障,解决残疾人小康进程中的特殊需求和特殊困难,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具体措施。
2015年9月25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的意见》。这是全国范围首次建立残疾人专项福利补贴制度,将惠及1000万困难残疾人和1000万重度残疾人,是保民生、兜底线、促公平的一项重要举措。
记者近日从民政部了解到,2015年已经有13个和19个省份,分别实现了残疾人生活补贴和护理补贴标准。两项补贴的全国平均标准都在每人每月80元左右。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