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残疾人群
村干部“昧残疾补贴金”是权力任性更是监管漏洞
2015-10-30 16:02:53    东北新闻网

   栖寒

 
  从2011年起,陕西省在全国率先实行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对持有一、二、三级残疾人证的生活困难及符合农村五保供养条件的残疾人,每人每月补贴50元,儿童100元。然而在今年,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却出现村干部装残疾人领补贴,腿疼办听力三级残疾证的问题。(10月29日环球网)
 
  残疾人群体作为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本来就应该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帮助和照顾。残疾人生活补贴制度是政府的一项惠民政策,是帮扶残疾人的一项很基础却很有人情味的方法,但是这样一个本来应该受到社会大众拍手叫好的政策,却在执行的过程中变了味?不仅是这个问题,开着宝马吃低保的现象不是不存在,中央制定了一项项惠民政策,却一次次的暴露出弊端,笔者不禁想问,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其实一个月几十元钱也许不能解决什么大问题,但是却显示出政府对群众生活的重视,对群众路线的坚持执行,大大增强了政府的公信力和亲和力,这样一个利民的好政策却在落实的过程走了样,这样的“上行下不效”必须受到严肃处理,完善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迫在眉睫,否则再好的政策也不过是镜花水月。村干部“昧残疾补贴金”是权力任性更是监管漏洞。
 
  此事随着媒体的介入,得以大白于天下,但是,留给我们的反思却还在继续。第一,反腐肃纪基层是重灾区,而村干部又是重灾区中的中心区,因此,对于村干部不作为乱作为的情况,必须敢于“亮剑”。对于具有冒领残疾人补贴之类行为的村干部,绝对不能忽视,这些“苍蝇”不拍,基层百姓生活难安,国家的好政策好福利,难以直达。
 
  其次,此事也暴露出某些乡镇部门,对于残疾人申报和残疾人补贴的审核存在漏洞,甚至工作人员中存在玩忽职守,假公济私的现象。好政策还必须配备好的执行,才能化作群众的福音。一旦工作人员工作打折扣,好政策的成效就要跟着打折扣。如果残联办事人员认真审核,多些监管,也不至于上演村干部假冒残疾领残疾补贴的闹剧。
 
  残疾人补贴出现如此乱象,归根结底,是由于当地党委、政府、纪检、人大、审计等职能部门对执行残疾人政策监管缺位。是由于对基层干部教育管理不到位,造成干部队伍“四风”泛滥,把当干部等同于“捞好处”,因而出现与民争利,侵蚀困难群体利益。是由于对不讲规矩、违反法纪者惩处不力,导致违法违纪成本偏低,造成党风不廉,政风不清,民风不淳。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