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在上海揭牌。这是国家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共同设立的技术转移平台,中心落户杨浦区新江湾城的西北角——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湾谷科技园。湾谷科技园总规划面积66万平方米,2014年6月投入使用,和东部中心拥有共同的运营方——上海杨浦科技创业中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杨创”)。“杨创”总经理谢吉华说:“为了接住东部中心,我们拼尽全力争取了湾谷项目。”
“杨创”是一家成立于1997年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培育科技企业和企业家为宗旨——培育企业家的人。
孵化器最早在1987年被引进中国,由于被纳入国家级产业规划格局,各省市都有相应的建设动作。现在,国内孵化器“数量和规模均跃居世界前列”。根据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十二五”发展规划,2015年中国孵化器数量将达1500家,包括500家国家级孵化器。
在国外,孵化器是创业投资产业链的一环,它的问世完全是市场行为。进入中国,“政府主导”成为孵化器发展的基调,拥有政府背景的孵化器承担的使命更复杂:既要筛选、培育有市场前景的企业;也要推动科研成果产业化,创造税收和就业等,且往往在地区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对于中国孵化机构的运行模式,主流的建议是整合政府资源并进行市场化运作。用谢吉华的话说,在“公益”和“效益”之间寻找平衡。按照这个标准,杨创可被视作国内孵化器的样板之一。
杨创最初是一家普通的事业单位,或者说,是6000平方米旧厂房的房东。2001年谢吉华加入后为其摁下创新转型的开关:注册企业,建造新楼,完成上海至今唯一一例孵化器的“事转企”改制,梳理清“政府、企业、孵化器”的关系,为上海发现并孵化了一批科技型企业。现在杨创是上海首个税收破亿的孵化器,所服务的企业每年创造杨浦区企业专利数量的1/3。
孵化器成立至今10多年,参与推动老工业城区杨浦从“工业杨浦”到“知识杨浦”的蜕变。谢吉华对杨创的贡献不只是数据上的,还有精神上的,比如对于创新的追求。
创新永远有风险,侃侃而谈的谢吉华时常停下来唏嘘。杨创的创业史满是艰辛,但他乐此不疲,“可以把个人的企业家情怀投射其中,这份工作太符合我的价值观了”。
“退休以后我就专职做创业导师”,这是谢吉华茶余饭后或在吃工作餐时经常和他的同事与伙伴们说的话。
“创业导师”是指帮助青年创业就业,指导小微企业经营成长的人物。他们通常都拥有一定的行业经验和能力,以及充足的人脉圈子,通过各种思路引导,多种正规渠道来帮助创业者实现创业和就业,是创业者、青年人的导师还有朋友。作为全国的孵化器行业来说,科技部火炬中心将“专业服务+创业导师+天使投资”作为提升服务质量的三大支柱,创业导师作为“三足鼎立”的一个支点,显得十分重要。
除了是杨创的总经理,对公司负责外,谢吉华还身兼多个公益或是义务的身份:他是全国孵化器主任培训班指定的两位讲师之一,是上海市科技创业中心认证聘用的创业导师,是团中央领导下扶持青年创业的公益组织YBC上海杨浦办公室的执行总干事及志愿者导师,是全球杰出青年社区(中国)社区执行主席。另外,他也不忘成为公司所有员工和领导骨干的“良师益友”。
这么多的职务中无论是哪个,都不会带给他多少额外的收入,然而平时工作任务就繁重的谢吉华仍坚持挑起如此多的“担子”,义无反顾地走上了这条“公益之路”。
平均每周要飞一次外地甚至境外,不是去为行业的同仁们“传道解惑”,就是接受邀请参加各类与创业相关的研讨会,每一次归来,因为其行业内令人惊艳的实战业绩以及精彩的课程分享,总是会引来一批同行前来拜会访问,“实地取经”,于是即使在公司,谢吉华也免不了几番接待与经验再分享,在他这里,孵化器“成功的秘密”毫无保留,虽然非常忙碌,“全年无休”。可是他却乐此不疲。
责任编辑:b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