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几年前政府开始关注和支持社会组织发展,许多一线城市纷纷开始启动市、区级公益创投大赛,市级政府支持公益创投项目的资金基本都达到千万级别,区级达到百万级别,每场大赛提交的项目基本都是几百个,很是热闹。民政系统、团委系统、妇联系统都纷纷设立了自己的公益项目大赛,一时间百花齐放,让社会组织如沐春风。然而,仔细看过相关的资料之后,感觉资助方还是有不少地方其实可以做得更好,于是抛砖引玉,与诸君共勉。
打造精品项目更重要
公益创投资助项目偏多,但不太重视质量。在十万级别的项目计划书里,很多都是山寨的,或者看着似曾相识。
一个资助金额十万要做一年的项目和一个资助金额一百万做一年的项目,机构领导和工作人员对待这些项目所花的精力和前期的准备工作一定是有很多差别的。看看国内一些资助金额达到百万级别的公益项目,一般都会有较为丰富的前期调研或者基础数据作为基础。
资助一百个不怎样的项目,不如集中资源,资助十个品牌项目,让这十个品牌项目去代表这个地区公益服务高度,做出成效,总结经验,成为模型,通过横向纵深开拓,衍生发展。如果资助方没有这个意识,那么其实资助的项目再多,还是会走着以往项目指标和产出很多,但是成效难以衡量的老路子。
可持续的项目才有意义
公益创投,顾名思义,应该是支持大家在公益领域探索,创新的。但是发现一些市级的公益创投的项目都是换汤不换药,个别运作了十多年的机构还是拿了以往做过多年、成效一般的项目提交,也拿到十多万的资助。
看清问题的本质是关键。近几年到处都在喊社会创新,真正做到创新的却没几个。每一个地区都有其自身独特的人文、历史、习俗、宗族关系,所以不加思考地照搬的所谓社会创新项目都没有长久运作下去。究其原因,是很多组织都没有去思考社会问题表象与本质的内在逻辑。所以做计划时都是用现有的活动,捆绑成一个项目,设定一个宽泛的目标,执行团队看到计划书也就是以完成指标/产出为导向,而不是以目标/结果为导向。为了项目而项目的这些项目基本可以知道成效的评价都是没有办法准确地在结项报告里说明的。
作为资助方,挖掘能有效匹配社会问题,创新性地整合资源,用不同以往的思路,实现更好的社会效益、能持续运作的项目是应有的责任。通过辅导、支持、链接社会资源,让项目高效运作,服务到既定的目标群体,能达到既定的成效,是作为资助方应该努力的方向。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