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慈善艺术家
郑渊洁:做公益就是最高端的理财
2015-11-05 17:32:57    公益时报

  曾想当一名掏粪工

 

  郑渊洁的学生时代只维持到小学四年级,因“文化大革命”而“被迫”放弃。“被迫”二字加上引号,是因为本就不喜欢被学校束缚的郑渊洁,对于不用上学,内心是欢喜的。而在这短暂的学生时期,一次语文老师的命题作文《长大后最想当什么》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因为从小被父母灌输“不要做和别人一样的事”的思想,郑渊洁没有选择科学家、老师这些大众化答案,而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地写了一篇《长大后最想当掏粪工》的文章,来验证父母传递的思想的真伪。语文老师看过之后,文章被推荐登上校刊,这令当时的郑渊洁既验证了“真理”,也爱上了文学,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郑渊洁说:“如果没有语文老师刊登我那篇文章,我就不会搞文学,我的处世态度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也许就没有现在的‘童话大王’了。”

 

  家设私塾,自编教材教儿子

 

  既然对教育不认可,他做了什么?没错,他干了一件疯狂的事。郑渊洁认为获取知识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是孩子们不快乐,教材将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让他无法理解。于是他的儿子郑亚旗在小学毕业后便再没进过学校。郑渊洁自编教材,将知识编成一个个通俗易懂的故事,在家开设私塾教育儿子。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他让儿子直呼自己名字。这在很多人眼里,确实有些难以理解,但郑渊洁说:“这事儿其实可复制性不高,因为首先父母双方要有一方能有充足的时间来教孩子。我本身搞文学创作,一门心思在家,时间我有;再者,我本身就是和儿童文学打交道,我知道孩子们喜欢什么、想要什么,所以我将知识变成他们喜欢接受的方式,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还有一点,我本身就是一个玩世不恭的老顽童,所以才会这样。如果想这么做,就首先要和我一样。”

 

  “请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郑渊洁说,想要创新,首先就要有和别人不一样的思维,就要有对事物的独特想法,这些都来自好奇心。但遗憾的是,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累积,人们对于事物的判断更多的是通过知识、经验,而不再留有孩童时的好奇心。“想要让孩子有创新,就请留住他们的好奇心。”郑渊洁说。

 

  如今60岁的郑渊洁,依旧保持每天早起进行创作的习惯,希望能有更多作品回馈读者。对于公益,他说,会一直坚持做下去。虽然现在中国公益事业并不完善,但希望能够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感染身边的人、感染众多读者,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公益事业当中。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