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慈善人物
无悔人生等闲过
2015-11-03 08:28:43    慈善公益网

图片1_副本.jpg

图片2_副本.jpg

图片3_副本.jpg

图片4_副本.jpg

图片5_副本.jpg

图片6_副本.jpg

图片7_副本.jpg

图片8_副本.jpg

  畅忆人生  波澜壮阔心无悔

   慈善公益网讯(刘艳辉)预约北师大肖兴华教授之前,甚是忐忑,知他是北师大的教授,也是我国天文物理学家,曾担任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实验室主任、北师大自然科学处副处长、国家教委高校科技联合开发中心副主任,至今仍担任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副秘书长、京师大学堂甲骨文书法研究院副院长等职务,多重身份齐身,更兼近几年来书法作品声誉雀起,令人很是景仰。没曾想,28相约时说他29日活动排满,预约了30日上午的采访安排。29日夜晚11点左右,他发来信息,说还在活动上,发来他家的准确地址,打开短信,让我很是感动:肖教授应该是近80岁的人了,百忙之中,还能如约惦记着我们的约定,仅从细节上,肖教授如此重信守约,其不凡的人品令人感动。

  10月30日早晨8点半时,是我与肖教授约好的时间,刚走到他家门口,正欲敲门,他便开了门,和熙地笑了:“你还真准时!”

 
  环顾四周,肖兴华教授的家面积不大,说是七八十年代的老房子,却收拾得整洁利落。一进门就见他书桌上墨迹未干的书画作品,晨起的肖教授也不忘书法习作。
 
  握手、寒暄、落座、沏茶,邀我同坐。他清瘦修长,笑容温和,长者的风范蔼然在现,稍显寒冷的冬日满室生辉。
 
  1937年出生的肖兴华教授是江西萍乡人,与北京师范大学有着不解之缘。如今已78岁高龄的肖教授回忆起往事,无限感叹,往昔的繁华岁月一幕幕清晰如昨。他说1958年还是学生时就参加筹建学校天文系工作,六零年毕业后留天文系任教,后任天文系实验室主任。那时虽说北师大是中国比较出名的高等学府,可设备简陋得不堪回首。他清楚地记得60年天文系开始招收了72个学生,开天体物理实验课时,系里就一台天文望远镜,外其他设备都是空白,当时国家经济极其困难,没有经济能力去购买。为了满足教学实验要求,肖兴华硬是凭着一股韧劲,天天跑旧仪器市场淘换仪器零件,与几个教师动手自制实验设备,终于在北师大开出了8个天文实验项目,当时被传为美谈。
 
  “那可是拼拼凑凑的破烂玩意,现在想来觉得不可思议,天体物理实验原本是高端的实验,而我们当时就象小孩子过家家一样七拼八凑地建了实验室,不过还真挺管用!”再回想起那段时间,他有些欣慰地笑了。
 
  随后就是十年动乱期间,北师大停课,正值青春豪情满腹抱负的肖兴华不甘心闲着。1968年渤海大地震,他闻讯跑到地震现场,并与北京天文台研究人员一起组成了223地震研究小组,开展了用天文方法预报地震的研究。在那个年代,他们的研究只能偷偷开展,不管国内形势风起云涌,他们则认真查阅中外资料,潜心研究,提出了地球自转极移变化与地质结构相关引发地震的理论,并创造了一套用天文手段预报地震的方法,取得了极大的成果,223地震研究小组因此而名气大增,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接见。他们的理论观点也得到了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赞赏和肯定。因肖兴华在地震研究工作中的出色表现,唐山大地震后就被借调到国家地震局工作,担任了分析研究室天文气象分析小组组长,还到中南海向纪登奎、吴德等中央领导汇报过地震工作。
 
  再后来,动乱结束,北师大复课,为了向国家地震局讨回肖兴华教授,时任北师大天文系党委书记的王桂筠(音)执拗地每月一次去地震局要人,肖兴华教授得以重回北师大。可学校停办已多年,许多科研资料不齐全,为了开展类星体研究,他索性就住在实验室里,和其他两位老师整理资料。他还组织了一个类星体研讨会,将所整理的资料全部公开,大家一起共同研究,仅一个暑假,参会人员就发表了7篇有极大影响力的论文。
 
  肖兴华教授多年来在天文物理方面的研究颇有成果,编著了多部学术著作。1983年,他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天文学部分、《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的天文学哲学分支学科宇宙学部分撰写了不少条目。他单独或与人一起发表了有关天体物理、天文地震方面的论文20多篇、教材和译著5本,其中诸多论文获奖。他和同仁合著的高等学校教材《普通天文物理学》获教育部二等奖,并已再版多次。
 
  美国两年进修回来后,思想观念有了转变,他认为教学和科研与经济紧密结合才能承担高校的教育重任。1985年肖兴华担任了北师大自然科学处副处长,主管北师大的科研工作。1986年国家教委在北京举办高等学校第一次科技市场交流会,北师大在会上签订合同金额高达1400多万元,名列高校榜首,得到了国家教委科技司领导重视。当年国家教委科技司成立中国高等学校科技联合开发中心,肖兴华被调到科技司开发中心任副主任,在当时的国家教委副主任黄辛白的指导下,王志松、肖兴华和其他同事一起所创造的五种工作模式:联合高校技术优势、将高校的成果与产业联合、高校与地方结合与乡镇企业结合、引进消化外国的先进技术、在蛇口建一个窗口等,取得了空前的社会经济效果,如利用大连理工大学的一种钢铁材料、北京科技大学的斜横砸技术在马鞍山钢铁厂实现生产,高校的科研技术成果与北京昌平乡镇企业结合,这些模式也为后来国家教委建立产学研结合模式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1987年年底,被称为“电子一条街”的中关村地区已蜚声海内外。然而对这样一种新生事物,当时议论颇多,褒贬不一。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组织中关村电子一条街联合调查组。肖兴华有幸加入调查组并参与起草了调查报告,肯定了“电子一条街”的成就,总结了它的基本经验和意义,还提出了促进电子一条街继续发展的建议,这一报告奠定了我国建立科技开发区的基础。
 
  1994年后,肖兴华参加了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的工作,先后担任科促会中小企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和科促会副秘书长,一直到现在,古稀之年仍在为促进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怀想故友   风景依稀似旧年
 
  人生纵横几十载,英雄华发终成霜,纵观肖教授的一生,虽波澜壮阔,却荣辱不惊,潜心研究,一心为公,令人叹服。
 
  作为我国当代物理学家,78岁高龄,原本应是福寿齐身安享天年的时候,可身体健朗的肖兴华教授却无暇顾及年迈,依然活跃在工作岗位上。他说自退休后,他就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的工作上。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的职能甚多,担任副秘书长的肖兴华负责能源、环境保护等科技促进工作。曾与两位同仁共同研究发明了“带电励磁桥的永磁发电机”、“电磁永磁联合励磁发电机”和“平面型径向电枢线槽轴向磁场永磁电机”,并在2001年先后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三份发明专利证书。
 
  说起正在工作的中国国际促进会,他就给我拿出了他所珍藏的《中国国际促进会发展历程》,停在首页编委会名单上,沉默一阵后黯然说道:“张劲夫、师昌绪都是中国首屈一指的科学家,师昌绪与钱学森、李四光等都是当年美国极力阻拦不让回国的核心人物,我此生有幸与他们共事多年,实属有幸。他们的人品令人折服,他们的科研成果影响了全中国。只是如今,他们都不在了,我能做的就是象他们一样,尽全力做好我所做的工作,不负他们的希望……”再后来,他一一回忆起李四光如何鼓励和支持他们223小组,还有与张劲夫、师昌绪共同工作的点点滴滴……
 
  想起旧友,肖老很是感慨,说当年的同事朋友非常单纯淳朴,以国家利益为先,以工作为重,家人孩子抛一边,一心唯有工作和职责,从来不惧困难。若不是当年大家的这样的一种干劲,他们也不可能取得目前的成果。而且最让他感怀不已的是风风雨雨一路走过,大家从来没有为名利所绊,研究资料同分享,风雨同舟探讨研究,共出成果,没有一个人去思索过个人名利,一切全为大局考虑。
 
  采访肖老,随着他的思绪,时空跨越了半个世纪,这五十多年的风雨兼程中,他一步步稳稳地走来,凭着一腔热情参与祖国各项科研事业,见证了中国各行各业逐步完善、逐步辉煌,见证了祖国的日益强大和科技水平的日益发展。
 
                            寄情书画  翰墨人生等闲过
 
  肖兴华在天体物理上的诸多成就很让人钦佩,可让大家再次叹服的是先生爱好十分广泛,雕塑、书画无不精通,近年来,肖先生的行书、草书、甲骨文等书法作品多次获奖,草书曾获得北京老年书画铜奖,甲骨文书法作品被陆续收入《2010年中华甲骨文学会20周年庆——国际名家书艺展作品专辑》、《中国甲骨文书法高峰论坛专集》、《中国古文字金兰杯威海书法集》中。
 
  说起雕塑,肖老颇为自得,他说他一生闲不住,动乱年代北师大停课,他就拜了张松鹤为师学雕像,张松鹤大师是我国著名的雕塑家,是建造天安门烈士纪念碑的领导者和雕刻者、毛主席纪念堂中毛主席坐像的作者。得张老师精心指点,萧兴华于1967年参与了北师大校园内8.3米的主席雕塑和人民解放军防化兵司令部7.8米的主席雕像的建设,而后就成了终生爱好,所雕塑像作品很为大家喜爱。
 
  对于书法,肖老很是谦逊,说书法于他才真正算是业余的,虽说蒙大家喜爱得了一些奖,却是不值一提的。他说自幼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熟悉书法,也颇感兴趣,有些功底,后来更是有幸得到启功先生的指导,几年来是有不小的进步。之所以爱书法,就是因为他喜欢中国的文字,从甲骨文到现在,中国的文字极具意象之美,蕴含万千,尤其是近年来在贾书晟的指导下开始对甲骨文的研究后,更是沉迷不已。说毕,他就随手拿起笔,写下了甲骨文的“圣、贤”二字,以此为例,给我详解了中国文字极富传奇的变化。“中国文字是信息的模块化,字美形美,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根,意象万千,可以说,从文化的发展来看,中国文字将是世界统一的文字。  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我们的灵魂,而中国字是她的表象,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是永远有的学,学习和传播中国书法文化在我看来是一种幸福也是一种责任!”
 
  据了解,肖老自幼热爱书法,研习过欧颜柳赵,后来又学王羲之、怀素、陆柬之、孙过庭、文徴明,直至郭沫若、启功等等,其书法作品无论是草书、行书、楷书,或行云流水,或秀逸流丽,皆气韵流动、疏密有致,堪称大家 。
 
   “ 八十如今不算稀 ,百年人瑞也称奇。神州正是好时代 ,寿补蹉跎再奋蹄”肖兴华教授就是这样勉励自己的。三个多小时的采访中,肖老纵谈古今,从浩翰宇宙到现代科技发展,从远古时期到如今繁荣盛世,从中国传统的佛道儒到现在的高校教育,思想独特、见解丰富,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那一腔浓浓爱国情怀深深地感染了我,他们严谨认真的科研精神、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怀正是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美德,是我们中国的脊梁,中国梦崛起的内在源动力。
    


责任编辑:bj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