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发起“SOLVEFORTOMORROW探知未来”公益项目——旨在助力各国青少年的科学教育,向全社会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
2015年,该项目再出重拳,聘请了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青少年科普教育专家高云峰老师,北京四中科技主任、“国培计划”教师培训专家、曾任美国DI创新思维竞赛中国区裁判长的李雪梅老师两位权威人士,作为项目大赛的顾问团专家。
9月10日,就“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方式方法”“‘探知未来科普实验大赛’对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启迪作用”等大众普遍关心的话题,本网独家专访了李雪梅老师。
区域发展不均衡科普教育工作寻求突破
李老师认为,科普教育工作在全国开展的情况不太均衡,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组织很多经验丰富的一线科技教师到全国各地巡讲、培训,她曾经受邀到内蒙参加科普教师培训,为带动偏远地方科技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李老师说,目前科普教育在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都有不同层次的要求,小学和初中学生的思维相对活跃,反应也比高中学生热烈些;高中学生迫于升学的压力,平时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考试的学习;有些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也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使得学生的个性难以充分发挥。
李老师发现,学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普遍存在,虽然国家课程对动手能力培养及学习内容有一定要求,但是有些学校因为条件的限制仍然无法实现,学生“纸上谈兵”多于动手实践,学生科技项目研究以及体验活动更多是校外教育为主导。
科普教育活动正吸引越来越多人群参与
近些年科普教育开展的规模和效果有很大的转变,学生参与的基数变大了,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国家越来越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在中学阶段开展多种选拔培养的计划,让部分对科学研究有兴趣和禀赋的学生进入科研院所学习;其二,家长高学历、年轻化,对孩子能力的培养更加重视,他们希望孩子未来能够做他们真正喜欢的事,新一代家长对培养孩子们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等方面要求更高。
李老师说,现在学校课程选修设置较多,科技类、人文类等等,以激发兴趣、拓展视野、学习方法为目的,“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们发现自己喜欢什么,逐渐认识自己未来学习的方向”。
国家在推动科普教育的均衡发展、满足未来人才需求做了深入的研究和创新探索。李老师介绍说:“教委和科协在科普工作这一块做了很多的工作,北京市‘城宫’计划在义务教育阶段为学生素质的提高,给予政策上支持,同时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组织各类继续教育学习和科普培训,请专家讲解科技课程建设方法及课程设计内容,请校内教师介绍带学生做项目研究的经验,反响大,实效性强。组织学生参加科协和教委共同举办的科普活动、科技竞赛活动也是我们的重要工作,学生在课后能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学习经历,对科技产生兴趣和探知的愿望。”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