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慈善”成为一个热词,成为一种时尚,成为一个标杆的时候,还有多少人真正理解慈善的含义?或许我们以为,慈善一定要施舍钱财,一定要针对贫困人群,一定要舍己为人……种种定义,又有多少接近慈善的本意?慈善究竟是什么?该如何进行、又该如何对待慈善行为?也许,广普法师的开示,能给我们以心的启迪。
翻开大小媒体, 凡是与慈善有关的新闻,几乎都和钱有关,企业、个人的捐款额度被反复强调,似乎捐款额度的多少和慈善爱心成正比,也似乎捐款就等于是慈善。
“慈善最重要的是心, 而不是钱。所以同心一直强调的是‘心灵的慈善、 文化的慈善’,你看那个‘慈’ 是怎么写的, 它下面是一个‘心’,而不是钱,所以说,慈善是以心灵为基础的。”广普法师认为。
“‘慈’上面是个‘兹’,心上有兹,念兹在兹。你能活在当下,感同身受到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感同身受每一个案主(注:救助对象)的需要,可能比什么都重要。很多时候,我们所帮助到的人,不一定会感受到快乐。很多人也不一定会接受帮助。所以说,最重要的就是这一颗心。无论我们是在企业还是在家里,都能让我们身边的人感受到你的关注和陪伴,他的喜悦和哀伤都有人分享, 累了还能让他靠一靠——这就是慈。”
什么是慈善? 广普法师认为:“分担你的忧伤,陪伴你的忧伤,这才是慈善的真意。”既然是要帮助对方,那就要站在对方的角度来看问题。同心儿童院每个月只有在第三个星期天才对外开放,这让很多爱心人士不理解。法师解释说:儿童院是孩子们的家,必须征求孩子的意见。要站在孩子的需要,而不是捐资人的需要来考虑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慈善是一种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包括对待自己,都可以用到慈善的心态。 “什么是善?”法师笑着解释说, “善字上面是美,下面是口,口上有美言就是一种善,同样的一句话,有不同的说法,给人不同的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在于讲了什么话,而在于用了什么态度。”
有人说一个人是“刀子嘴,豆腐心”,法师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心直口快,只能说是情绪的宣泄而已。因为这种“刀子嘴”在宣泄的时候基本没有考虑到对方的感受,能说是真的“豆腐心”吗?
那么,做慈善是不是就要只为别人着想,甚至一味地去牺牲呢?法师也不这么认为。慈善首先是要对自己好,然后再用这种好去感受对方。如果我们做慈善,同时还想得到对方的肯定和认同,那就不是纯善;如果总觉得自己在做牺牲,那对自己也是伤害。
同心的宗旨就是“尊重, 及时, 务实, 服务”, 我们要感恩对方给了你服务的平台,你送出的爱被人接受,谢谢对方接受了我们表达的关怀,用生命的苦难来成功我们的善心、爱心、善行。因为每个人都有乐于助人的天性,我们要感谢对方给我平台,给我机会,让我走进你的生命。
很多人都以为只用靠强撑才能度过困境, 但是法师不这么认为。法师笑着说: “妈妈爱孩子需要支撑吗?不需要。做慈善心里越简单越好,如果说我要做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事业等等豪言壮语,那太假了。 豪言壮语是自我的满足而已,是虚荣心。我的心会觉察到,那不是我。”
“我常常不知道钱在哪里,很勇敢地做很多事。”法师这样调侃自己。 “我只想我做的事是不是对众生有利,钱的事交给菩萨。”
广普法师认为,人和动物情感上最大的区别就是信仰。动物也有爱恨情仇,唯独没有信仰。在玉树灾区,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信仰的力量。同样是母亲失去孩子的悲剧,在汶川灾区和玉树灾区,母亲们的表现完全不同。汶川的母亲只感受到绝望,嘴里反复念叨着“我的儿子还在里面”;玉树的母亲也同样悲伤,但她一边持咒,一边把孩子的遗体包裹起来,并欣慰地告诉法师:“我女儿还是有福气, 有仁波切(注:活佛)在她身边,为她持咒。”她看到的是希望。
最后,法师告诉我们,只要有心就能做慈善。更多的人想得到的不仅仅是钱, 而是一份认可和支持。同心的义工为什么一定要经过培训?因为有爱心还要有方法,有方法还要有好的心态。要抱着无所求的心态,不要有牺牲的感觉,甚至有高高在上的施舍,如果有这样的心态,爱终会枯竭,心灵的能量也会枯竭。
(文/释恒洋)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