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草根慈善
通江企业家捐资助学24年 从每年1名到一年54名
2016-04-01 10:09:30    四川新闻网
  第一次助学,两大扎毛票凑足学生35块钱路费
 
  几十年来,贾芝华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助学之路也在逐步铺就。但让他记忆最深刻的,还是1992年他资助的第一名学生。“他和我同村,也是我们村里考上的第一个大学生。”
 
  当时,这名学生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后,因家庭贫困无力支持他继续读书,经同村人介绍后他就找到了贾芝华寻求帮助。在帮这名学生准备好几百元的学费后,临近开学,这名学生又找到贾芝华,说他没有去成都上学的路费。
 
  “当时我也才把家里的欠账还完,虽然开了一个副食门市,但凑车费的时候,把家里的5分钱都拿出来了,还是不够。还跟周围的朋友借了十块钱左右,才凑齐了35元钱路费。”贾芝华至今还清晰地记得,那35元钱全都是五分、一毛、五毛的零钱,用塑料圈扎成两扎,足足有六、七公分厚。
 
  这一次助学,勾起了贾芝华当年因为拿不出9元钱学费而辍学的窘迫记忆,也让他再次感受到贫困家庭孩子求学的艰辛。从这一年开始,贾芝华决定每年至少资助一名家境贫寒的学子读书。
 
  从每年资助一个,到每年资助一批
 
  “刚开始几年,我资助的基本都是大学生。”几年过去了,由于贾芝华资助,这些贫困家庭的大学生通过上学改变了自己的人生。然而,他所看到的一切,让他感到应该为更多的孩子做点什么。
 
  2001年的一天,贾芝华跟随施工队在通江县诺水河镇中峰洞附近的一个山村施工。当时,由于交通不便,施工用的砖需要人工转运。正值周末,前来为施工队运砖的当地群众大约有四、五十人,“里面竟然有二十多个六、七岁左右的孩子,每次只背两块砖。”
 
  看着眼前的一幕,贾芝华心酸不已,除了把工钱提高了每块砖5分钱,又另外给了每个孩子10块钱,“当时的工价应该是每块砖一角八分,我给的是两角三分。身上带了2000块钱零钱,后来都不够了。”
 
  后来的几年,贾芝华下乡施工的机会愈来愈多,见到的贫困家庭孩子也越来越多,“当时也想多帮几个孩子,但确实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直到2007年,贾芝华的经济基础已经相对较好,当年孩子背砖的那一幕仍时常闪现在眼前。这一年,他决定资助更多的学生读书,“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生,资助的都有。”
 
  每月捐出生活费2万多元,每次打款花4个多小时
 
  在贾芝华的办公室,有一个装有被资助学生名单的档案袋,还装有每个月给学生打生活费的转账清单。“一开始,资助的学生不多,没有记录过。后来越来越多,仅凭记忆已经记不过来,才从2009年开始记录。”
 
  从档案袋里随机拿出一份今年2月份的清单,四川新闻网记者看到,清单上共有34名中小学生和20名大学生,每人每月资助在200到500元之间。为了让学生能安心上学,贾芝华每月按时给学生转生活费,“每个月的生活费开支有2万多元。去年一共是20多万的生活费加16万多的学费。现在都是网银转账,方便多了,但每次还是要4个多小时才能转完。”
 
  “每年我的电话都要用坏两个,9月份和春节那个月的话费都要一千多元。”除了资助孩子们的学费和生活费,贾芝华还是这些孩子们的好长辈、好老师,因为孩子们心里有事、取得了好成绩、每逢节日等,都会想到给他打电话,“最高兴的是听到他们获奖、取得好成绩的消息。前两天,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考了全班第一名,就给我打了一个电话。”
 
  “大一点的娃娃懂事些,和他们交流最多的是‘我是谁?今天我该干什么?明天我要干什么?’之类的话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小一点的,就问问学习成绩、在学校的表现什么的。”贾芝华告诉四川新闻网记者,前不久一个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方向上拿不准,专门给他打电话交流,聊了两个多小时,手机都聊没电了。


责任编辑:b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