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草根慈善
通江企业家捐资助学24年 从每年1名到一年54名
2016-04-01 10:09:30    四川新闻网

   3月30日,通江县第二中学高三学生晓英收到一笔400元的资助款;这一天,在通江县各中小学以及外地的多所大学,还有53名大、中、小学生和晓英一样,每月按时收到一笔资助款。受资助的学生中,有的甚至从来没有见过这位长期资助他们的爱心人士。

 
  这位爱心人士叫贾芝华,是通江县某建筑公司的董事长,也是通江县爱心志愿服务社的理事长。一向行事低调的贾芝华坚持捐资助学24年,先后资助了200多名贫困学生,却少为人知;2014年,他个人出资为家乡村民修路一事被当地媒体报道后,他的故事才逐渐被大家所了解。
 
  家贫辍学,曾为此和父亲两年“扯皮”
 
  “之前有很多人建议我宣传一下,也有很多记者联系想要为这个事采访我,我都拒绝了。”朴素、低调,3月29日,在通江县某建筑公司贾芝华的办公室,这是他留给四川新闻网记者的第一印象。
 
  “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对这些贫困家庭孩子的处境感同身受。”今年53岁的贾芝华出生于通江县火炬镇苟家坝村,地处大巴山深处,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全家人过个温饱已是不易。
 
  “说实话,那时候能读书,都已经很不容易了。”小学一年级时,父亲因为在外务工出事,导致下肢瘫痪;初中毕业时,奶奶也瘫痪在床,本就贫寒的家庭雪上加霜。贾芝华记得,尽管当年的学费并不高,可由于家里实在拿不出来钱,每年都会和老师“打欠账”,常常是到了期末学费还没有交上。
 
  “我一辈子都记得,9月6号是那年最后一天报名,学费是9块钱。可最终还是没能上成学。”1981年,贾芝华上了两年高中后,想要继续上学,在家里和父亲又哭又闹,可父亲说什么也不同意。第二天,心灰意冷的贾芝华和父亲生闷气,在床上不吃不喝躺了一天。第三天,贾芝华翻身起床,走了十多里山路,到亲戚家去待了一周。此后两年时间,贾芝华为没能上学“耿耿于怀”,还时常和父亲“扯皮”。
 
  但“父命不可违”,贾芝华逐渐接受了现实。此后,他干了两年生产队长;1985年5月份,贾芝华走出家乡的小山村,来到了通江县城,开始了他人生的新天地。
 
  勤奋好学,山里娃逐步成长为企业家
 
  “建筑公司当过学徒,塑料厂上过班,屠宰场当过帮工,造纸厂当过打包工,在酒厂当过搬运工……”谈起自己的这段经历,贾芝华说得轻描淡写,记者听得却是百味杂陈。此后,由于奶奶、父亲和哥哥的相继去世,给家里留下了2万多元的债务,还有一个年幼的妹妹,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了贾芝华的身上。
 
  “那时候的2万多欠债算是巨款了,我上班的工资才25块钱一个月,他们都说我这一辈子恐怕都还不完。”为了还债,1989年贾芝华开始做起一些小生意,到山里面去收山货,肩挑背扛运出山里卖,
 
  “那时候也没有多少本钱,就凭个人的信誉,先赊收老百姓的货,卖了再把钱给老百姓送去。”1990年底,凭着一股子大巴山人的勤奋劲,贾芝华还清了所有欠债,身上只剩了8块钱过春节。后来,还是两个做生意认识的朋友资助了两条烟、几瓶酒,才让贾芝华过了一个像模像样的春节。此后几年,贾芝华一直做些小生意。
 
  “后来进入建筑行业,有一些戏剧性的机缘巧合。”贾芝华从小喜欢看书学习,后来做小生意,每天仍是书不离手,1996年还自学考取了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本科文凭。2000年的一天,贾芝华抱着一本书在大街上边走边看,遇到了一位正在从事建筑相关行业的朋友,“他说,你这么喜欢看书,为什么不去考个建筑项目经理资格证?”
 
  一语惊醒梦中人!很快,贾芝华就取得了二级项目经理资格证书,后来又评上了工程师、高级工程师。同时,贾芝华开始涉足建筑行业,进入通江县第一建筑工程公司。2013年,原公司改制,他便成立了自己的建筑公司。
 


责任编辑:b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