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记忆的自然传承
位于黄岛区铁山街道办事处的墩上村属于革命老区,曾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成为抗击敌军的重要堡垒。山里河绵延从村南通过,山清水秀,环境优美,去到那里以后,会让人有一种身在云水谣的感觉,传统的文化蕴藏在美丽的景致中。
据了解,2014年,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启动后,铁山街道办事处结合各村实际情况,考虑到乡村旅游对农民、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把墩上村作为项目试点村,希望依托墩上自然生态风光和人文历史景观,建设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精品生态村。
为了突出墩上村自然朴实的特色,铁山街道办事处找到村里年长的能工巧匠进行指导,充分利用村的原有资源,停车场铺设自然石别具特色,拦水坝顶端用磨盘石摆出不规则形状供游人行走,护坡根据河道原有形状自然砌筑,按照“生态园林”的设计理念,将自然景观、历史文脉及人文特性有机融合在一起,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准确把握独有的生态文明系统。
目前,墩上村已成为以旅游观光为导向的美丽田园乡村,实现生态环境与当地村民的利益平衡和互利共生,将村中杂草丛生、垃圾遍地的河道及两岸打造成了果树成荫,休闲旅游、采摘的绝妙去处。
即墨市“一事一议”助推“双基双民”
近年来,山东省即墨市积极开展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共投入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2.77亿元,引导带动农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折资、社会捐助、村集体出资等投入1.17亿元,实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435个,惠及群众46.1万人,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调动了广大农民参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的积极性,有力促进了即墨市村级公益事业发展,受到群众的普遍拥护和欢迎。
以灵山镇为例。2014年开展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0个,计划总投资1100余万元,重点解决群众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现实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和美丽乡村的建设。
“原来我们村是有名的‘泥巴村’,到处尘土飞扬、泥浆遍地,村内有条垃圾沟,日晒雨淋,臭气熏天,每次从那儿经过都要掩着鼻子。”一位东山坡村村民这样描述道。
在一事一议政策支持下,东山坡村投资490万元进行村庄环境综合整治,硬化道路1.46万平方米,浆砌排水沟1840米,清淤2万余方,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有力地带动了“美丽乡村”建设。
目前,“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成为现在东山坡村的真实写照。村民们都说:“道路洁净了,环境好了,过日子心情都不一样了。”
“此外,在中河北村,我们投资150余万元建设了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的健身广场,配套了健身器材、羽毛球场、乒乓球场、篮球场、笼式足球场等,为村民开展文化活动搭建了舞台。”灵山镇政府相关领导介绍说。
灵山镇文化中心还为村庄配备了二胡、四胡、腰鼓等乐器和音响设备,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配套建设了“四德”榜,发挥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传递社会正能量。
即墨市财政局局长毕安传介绍说,这些成效的取得,离不开即墨市市委、市政府强化基层基础、提升民生民意的“双基双民”工作部署。灵山镇创新思维、精准用力,突出围绕民生工程建设,用好一事一议政策,打好投融资“组合拳”,做好后续长效管理文章,形成了政府主导、群众参与,资金引导、多方投入的民生工程建设长效机制,既有效破解了镇村财力薄弱、无钱办事的资金瓶颈,又吸引了广大村庄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收到了广聚财源、多办实事、群众满意的多重效果。
为了把一事一议的政策讲明白宣传透,灵山镇多次召开会议,对一事一议项目进行全面部署和安排,并充分利用宣传栏、村务公开栏、包村干部进村入户大走访和发放明白纸等多种形式,把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向群众讲明白宣传透,让群众理解并支持村庄民生事业发展,最大限度地调动群众主动参与选项目、自愿出资出力的积极性。
灵山镇用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不仅盘活了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调动起群众参与民主议事、定事、办事、管事的积极性,而且办成了群众需求最迫切、反映最强烈、利益最直接的好事实事。
乡村道路给百姓带来实惠
从青岛市区驱车去城阳区夏庄街道的那天,在临近目的地的时候遭遇了大堵车,虽然早有心理准备,樱桃采摘时节人多车多,但是拥堵的程度还是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同行的人介绍,去年这里还没有这样繁华的景象。
隔着车窗,远远地就可以看到不少游人正在半山腰采摘樱桃,路边则有不少有村民蹲守吆喝着自家樱桃。后来听城阳区财政局农业财务管理办公室主任张迪科介绍说,几年前夏庄街道各村上山的路都是由碎石堆起来的,简直不能称之为路,天一黑,大家没事儿绝对不上下山,一小段路要走上半个小时。“经过这两年的一事一议,目前城阳区夏庄街道已经修了7000多米山路了。”张迪科说。
让城阳区夏庄街道河崖社区党支部书记孙仁昌印象最深的是,路修起来以后老百姓那种发自内心的高兴和他们得到的实实在在的实惠。“因为没有村民住在山上,所以我们村修的山路主要用于采摘,今年5月上旬到6月初,25天左右的时间,村民收入最多的能达到14万元,最低的也能保证在2万元以上,这是以前老百姓想都不敢想的好收成。”孙仁昌说。
山路修好之前,夏庄街道河崖社区所在片区所属的8个村,每家每户每年卖出去的樱桃数量能达到当年产量的一半就算万幸。摩托车上不了山,村民只能用扁担挑着樱桃下山卖,有时候不小心摔一跤,樱桃就全都摔烂了。
如今,来城阳区夏庄街道采摘的人越来越多,社区环境越来越好,除了修山路,还引入了健身器材,老百姓们再也不用发愁晚上没地方遛弯了。去年,河崖社区评上了山东省旅游示范村。这一切的改变,都是因为一事一议后修起来的山路。
让村民们有好收成,并不是城阳区一事一议修山路的唯一目的。老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对于下蜜蜂村的村民来说,比栽樱桃树还难的是每天生活中都要面对的出行难问题。
“解决村民出行难,方便老百姓生活,给老百姓一个顺畅的登山下山的路径,是我们修山路的主要目的。”下蜜蜂村党支部书记孙岐功说。
去年城阳区的一事一议工程修路修到了孙卫芳家门口,今年一位亲戚骑摩托车来她家串门,得知下蜜蜂村修路了,他抱着骑到哪算哪的想法将车开上了山,实在没路走了就停下来,结果发现正好到了孙卫芳家门口。
告别了往日柴米油盐全靠扛、婴儿车不能推下山的生活困境,孙卫芳细数着今年高兴事,目前已经有50多人去她家采摘,“以前一年也来不了这么多人。”
今年也是下蜜蜂村村民第一次能骑着摩托车几分钟就可以把自家的樱桃带下山,以前挑着扁担至少要走半小时。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