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草根慈善
大义父亲胡文传的公益人生
2015-10-08 16:47:32    凤凰网

1.jpg

   柴静在其文《心软能救世界》中这样写道:“2002年6月8日,胡文传和儿子一起抓完螃蟹回家,儿子头上沾满了泥,他让儿子去村里的大水塘洗洗,没过多久,正在做饭的胡文传听到呼救声。他向一百米以外的水塘跑去,水面上有五个孩子在挣扎,能看到儿子的头,一声“爸爸”没喊完,就沉下去了。”独子落水,胡文传只来得及救下近旁的几个孩子。

 

  饱受丧子之痛的胡文传在2007年终于等来了小女儿明娜的出世,然而明娜经医院检查患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随时都会有生命危险。2007年2月,医院再次下达病危通知,小明娜病情异样,随时可能去世。接到医生的通知,胡文传心如刀割,想让女儿的眼角膜最后帮助别人带来光明,他随后在器官捐献志愿书上郑重地签下了女儿李明娜和自己的名字。

 

  十数年过去,当年被胡文传救起的几个孩子都相继结婚生子。2011年胡文传当选为第三届全国见义勇为道德模范,并又有了一个孩子,也义无反顾投身公益事业至今。胡文传的命运也自此改变,从一个安徽省长丰县岗集镇大窑村的普通村民变作一个帮助其他人改变命运的人。

 

  经历过省内外三十多家媒体的轮番采访,也上过春晚,胡文传如今面对媒体采访算得上是轻车熟路。胡文传说,他在接受采访时还是常常会被问起那些事,每次谈到过去仍是痛苦。

 

  印象深刻是之前有一家电视媒体辗转联系上他,大过年的时候一行人跑到家里。节目需要场景重现,对胡文传来说却是极难。寒月之中,男记者脱了衣服,跳入河中感同身受当日情形。胡文传见记者也有其使命,尽职尽责完成工作,他不忍心,在镜头前很配合。理解,感同身受的另一表达。多少次,胡文传配合媒体完成他们的记录,一遍遍诉说自己为了救人失去儿子,捐掉爱女眼角膜的事迹。

 

  媒体聚光灯给胡文传生活带来的变化,不算小。接受胡文传小女儿眼角膜捐赠私立眼科医院的院长听说其事迹,安排解决了他的工作问题。胡文传这个名字,也逐渐变成更多人的通道。某次媒体报道上放了胡文传的联系方式,那段时间他的电话总是接不完,求助或要求提供捐助的,也有其他媒体。

 

  有个在浙江工作与生活的青年最近给胡文传打来电话邀请他去玩一阵。胡文传想了许久,记起这是七八年前的一桩事。回过头看一眼,他觉得这大约就是公益所谓的馈赠与意义。

 

  那时,他仍在那家私立医院中工作。有一男孩并无家人陪伴,独自做完眼科手术,生活与自理都很不方便。胡文传见了不忍心,每每去食堂打饭,便帮他也打一份,陪他度完了整个住院期。这一点的善意被人家记了许多年,日子久远之后相互双方也都只得一个感激。

 

  这样的事还有。有人住院手术,无钱交纳费用,找到胡文传央了又央。他心下又不忍。不是遇到万等的难处,谁能放得下尊严去求人。不高的工资,都尽数拿来先替人垫付了部分的手术医药费。院方还不曾出面,发生这样的事是为逾越。不让领导难做,胡文传自己辞职离开,放弃了这份工作。他说:“坏人,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可要做好人,处处都是难处。”

 

  胡文传的女儿明娜捐献了眼角膜,在捐出小女儿的角膜后,胡文传也为自己签下了一份角膜志愿捐献书。这样的义举无疑成为一种公信力的象征,人们更加信任他。曾有一位老人从阜阳到合肥特意找到胡文传,想请他做担保人,捐献出自己的眼角膜。想捐献眼角膜的人们不了解具体的程序,便间接找到胡文传。胡文传便尽自己所能,一一联系医院,核实捐赠手续。至今为止他已成功劝捐了上千例。使胡文传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叫做郑玉的退休女职工,她在癌症晚期的最后想要帮助他人重见光明。最终一个颍上男孩达成了郑玉的心愿,继续看这世界。

 

  成就善举之后,又发现更多的善举。许许多多的善意在胡文传这里积聚成流。有些人偷偷瞒着家人做善事。曾有个六十多岁的阜阳老师亲自找到胡文传三次想要捐赠眼角膜,诚恳至极。没有旁的亲人了,胡文传在他的捐赠书上作为亲属郑重签下名字,并答应这位老人不宣扬出去。接受他人的嘱托,这份责任是沉甸甸的。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