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不尽人情的求助要求。曾有个青年,家庭情况不好,饱受白眼与欺凌,人生走向低谷,想要通过捐赠眼角膜来获得一定金钱。开口便要三十万元,这要求被胡文传拒绝。无能为力,至今器官捐献都为自愿,并不与金钱挂钩。青年人绝望,想要自杀。整整一个多星期,胡文传通过电话每晚与他交流并进行开导,直到“他终于放开了。”劝告的内容无非是,人生再艰难也要坚持走下去。胡文传自己就是个很好的说服例证,没理由不继续往前走。
命运将胡文传带往如今的生活,公益成为他生命中的绝大部分。做善人是难的,“处处是钉子”。可是“这也许就是社会给我的使命吧,就算是没有别人,我也会一直做公益。”胡文传的语气里是接受与应允。
胡文传如今依然在医院工作,政府与单位给他提供了许多公益工作上的便利,提供专门的工作室与会议室,公益工作需要请假离开领导也都表示理解与支持。
“这几年做公益真的累,平时还要上班。”胡文传总结一句,也无怨意。他如今创办的“一元课堂”助残项目聘用专门的书画老师给残疾人提供书画教育,成立已有半年。
书画义卖成为胡文传公益项目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他看来,书画家们对艺术与公益有着较高的追求,人也热心纯粹,组织起来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书画家们得闲有空,只要一个电话就能积极参与进来。
公益进程中也有许多的困难,人事组织难度大是胡文传最费心的问题。人都尽有私心,不是所有人都抱着相同的目的与使命来。“只能随缘吧。”胡文传无奈道。
最后,问了胡文传一个问题:公益究竟赋予他的是什么。他的回答朴实无华:病人治好了,恢复了健康,那就是一种成就感。
同时胡文传又举了个例子。阜阳有一个小姑娘名叫小雪,因为先天性行脏病被爷爷扔掉三次。胡文传关注了此事,捐助了两千元。之后,报道逐渐被人知晓,更多的热心人加入接力。小雪如今康复的很好,健康成长。于是这世上有一个人的命运因为你的关注与付出,从此改变。
“没觉得自己力量很小,反而有一种说不上来的干劲。以后要凭自己的毅力把它继续坚持下去。”对于日后的公益之路,胡文传脸上并未见疲色,只管走下去。吃苦也没什么好说的,毕竟是自己选择要做这件事的,况且它确实有那么一点意义,不论于人还是于己。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