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届慈展会上,“草根公益组织”不仅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展览和交易的主角。以上一届为例,在896个参展项目和机构中,草根公益慈善组织和项目占比达80%;在慈展会各类资源对接中,草根公益项目资金占比超过六成。
何为“草根公益组织”呢?业内人士普遍认为,那些机构规模不大、所提供公益服务产品受众面较小而无法获得政府购买项目资金的组织,都可以归为“草根公益组织”。由于这类组织品牌知名度不够,在面向社会募集资金时困难重重。
“通过慈展会,草根公益组织能够找到自己的位置,同时提高知名度;慈展会还能帮助他们结交朋友,争取合作伙伴、获得订单。”深圳市民政局副局长侯伊莎分析说,也正因如此,慈展会已成为草根社会公益组织最重要的“孵化器”。
策划统筹:刘丽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邓翔 杜啸天
具备草根组织发展“全要素”慈展会成资源对接重要平台
在刚刚落幕的慈展会上,一个名叫“古村之友全国古村落志愿者网络”的草根公益组织,以其创新的项目形式和社会影响力,获得了第四届项目大赛的金奖。同时,该机构还通过慈展会资源对接平台,筹集到了80多万元资金。参与慈展会,正成为他们对接资源的重要途径。
据了解,如今已连续举办四届的深圳慈展会,最早是从2011年的“公益深交会”(以下简称“深交会”)演变而来。深圳市恩派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理事长黄文峰还清晰地记得他当初筹办第一届“公益深交会”时的情形。“当时只有4000多平方米的展位面积,吸引了全国各地166家社会组织和企业参展。”黄文峰回忆说,在当时,政府和大型公益机构是比较少参展的,深交会相当于是为草根公益组织“量身打造”的盛会。
“通过举办深交会,政府、企业、基金会可以有机会跟草根公益机构对接,草根机构之间也可以相互学习和交流。所以,那一届的深交会成果丰硕,有30%的参展组织在现场达成了合作意向。”黄文峰说。
深圳市启爱青少年音乐发展互助中心(以下简称“启爱”),就是通过深交会逐渐发展壮大的其中一个机构。启爱是一个用音乐去山区支教,培养当地的孩子成为音乐助教的公益组织,于2011年10月正式注册为NGO(非政府组织)。
该机构的负责人张爱咪告诉记者,在那届深交会上,他们最大的收获就是结识了罗湖区妇联这样一个合作伙伴。后来经过在慈展会上的几次碰面,启爱和罗湖区妇联达成了长期合作,在罗湖区开展了一系列关爱妇女儿童的公益活动。在过去几年间,双方携手开展了“音乐培训计划”、“温暖一线间”手织围巾等多个项目,社会反响强烈。
据深圳市民政局对前两届慈展会的一项调研显示,平均每一个慈善组织来参加一届慈展会,都能够对接5—6个合作者。这些订单不仅包括资金对接,还包括项目创意、专业人才、工具等,草根组织发展壮大所需要的“要素”,在慈展会上都能找到。随着这些交流的深入,草根组织的力量也随之增强。
慈展会宣教成效显著草根NGO从幕后走向台前
慈展会对于草根公益组织发展的意义,通过一组数据可以很直观地看出。据统计,刚刚闭幕的第四届慈展会,资源对接总额实现了新的突破,总额达到122.53亿元,此外,还有部分资金仍在对接中。“与去年438个签约对接项目和50.79亿元的对接金额相比,展会对接总金额增幅达141.24%。”
“单单上述数据还不能完全反映慈展会对于草根公益事业的促进作用。”在黄文峰看来,“公益慈善交易和商品交易有不一样的特点,公益慈善项目从签订到执行,再到资金托付,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很难精确计算,在一个展会上实际有效的成交量是多少。”
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衡量慈展会的产出不能仅仅局限于成交量一项,还有其他一些更重要的指标,比如向社会传播公益理念,让公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公益慈善,支持甚至参与到这个行业中。“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公益氛围,提高公众认识,可能比促成项目合作更重要。”
深圳点点青少年药物成瘾关爱中心(以下简称“点点关爱中心”)负责人周丽辉就用她的切身经历证明了这一点。点点关爱中心是全国第一家关注青少年药物成瘾问题的公益机构,成立5年来,该机构的发展并不顺利。
“药物滥用的救助是个空白领域,政府和民间也不知道怎样迎接和定位它。”周丽辉说,目前并没有相应的康复机构,更遑论有一套可有效监控、管理的救治康复体系,整个社会对于药物滥用救助的认识和支持都不够。
“慈展会是一个很好的展示平台,我们做的一些事情被一些潜在的合作方认可。”周丽辉说。去年龙华大浪街道主动找到周丽辉,双方合作在辖区20个社区内开展“点点希望,大浪平安——青少年及家庭关爱计划”。此后,福田区社工委、深圳市禁毒委等政府部门也相继与点点关爱中心洽谈了类似的合作。
草根NGO仍面临资源困境需走专业化规模化发展之路
在深圳,像启爱、点点这一类的草根公益组织数量有很多。黄文峰认为,“由于深圳的社会组织登记管理体制创新走在全国前列,实行8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为社会组织发展提供了条件。再加上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职能转移力度,购买社会组织服务的数量等,这些都促进了草根社会组织的发展。”
另一方面,深圳这个城市也在发生变化。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公共领域的东西,对于社会服务的需求越来越高,客观上促成了草根NGO的壮大。
深圳的草根公益组织在发展时,问题也同样未能避免。其首要问题便是资金上的难题。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现在不少公益组织的主要资金来源于政府购买,依赖于政府的专项资金。“承接政府购买资金的公益组织大多数已有相当规模,小型机构比如刚起步的草根公益组织,政府基本不会将其纳入考量范围,因此他们只能自己想方设法筹集运营资金。”但由于草根公益组织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层次不齐,使得他们在对外募捐时,并不是总能得到认可。此外,不得不提到的还有,“草根”公益组织开展活动时,捐赠者往往愿意给受助者捐款,但对组织的公共经费、行政经费,几乎没人愿意出资。
“在企业和政府工作拿工资,大家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你在做公益的时候拿工资,总会有人不理解。”张爱咪认为,中国的公益圈目前仍存在这种认识上的偏差,行政经费的缺乏也使很多优秀公益人才流失。
“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人比什么都困难。”深圳一家公益机构负责人坦言。据《2014年中国公益行业人才发展现状调查》显示,国内公益行业从业人员的平均薪酬为3998元/月,2010年该数据为2909元/月。四年间薪酬水平仅增长1089元/月,薪资水平过低,已成为人才流失的最主要原因。
在周丽辉看来,资金、人才等资源的匮乏,在未来一段时间都还会存在。此外,还有一些专家建议,草根公益组织自身也需要更多的转型之举,比如能否走“社会企业”的模式,实现自我造血?能否实现多个草根公益组织的资源共享?草根公益组织是否也可以探索内部整合,形成专业化规模化发展等。
深圳市恩派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理事长黄文峰:
公益事业发展
亟需完善基础设施
黄文峰所在的恩派非营利组织发展中心(NPI),是国内一家著名的公益机构孵化器,NPI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孵化30个左右的民间公益组织,为他们提供能力建设、场地设备、小额补贴、注册协助等多方面的帮助。
基于对公益组织发展的长期观察,黄文峰认为,草根公益机构这些年虽然数量不断增多,但发展过程中遭遇到的问题也非常突出。无论是身份、公信力不足,还是资金、人才匮乏,究其问题核心在于公益事业的“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
何为公益慈善事业的“基础设施”呢?“我们应该思考出台怎样的行业扶持政策、怎样安排相应的经费、公益组织的孵化器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等。”
记者了解到,虽然当前公益事业发展中有一些软硬件基础设施已经具备,但是功能效果仍十分有限。比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时,落到草根公益组织头上的数量仍比较少;再比如,有一些孵化器还只是局限于给公益组织提供一些办公场地,对于组织机构建设、资金帮扶、团队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并没有很好地发挥出来。
黄文峰认为,上述这些短板都是需要尽快补齐的地方。此外,他还特别提到,今后政府尤其需要加强草根NGO的能力建设。“比如,当前不少公益机构都面临人才流失,除了因待遇较低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这个行业目前仍然缺乏职业资格认证,从业者不仅没有身份认同感,更没有好的专业晋升通道。”
“如果从业者看不到发展前途的话,这个行业怎么能够向前推进呢?”黄文峰说,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深圳,在上述这些领域,都可以率先做一些尝试。
案例
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
从自助互助
到迈出国门
在本届慈展会的扶贫济困区,有一个48平方米的大展台,不仅有各种户外救援装备的展示,还有现场互动模拟突发事故救援等,让市民学习如何在户外活动中进行自我保护,以及出现意外后如何应对。
这就是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它的前身是深圳山地救援队。从最初的自娱自乐、民间互助小队伍,到逐渐建立自己的队伍和体系,奔赴全国各地进行灾难救援,甚至迈出国门,到国际上参与救援行动。他们用专业赢得了信任,并且迈向国际。
从深圳走向国际
“十多年前,我们都是一批户外爱好者,经常会遭遇一些困难或者事故,而政府和社会的应急体系尚不完善。于是大家觉得应该把户外救助这个责任承担起来,帮助更多的驴友,这与早期的背包客之间很讲究自助和互助的精神相吻合。”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队长石欣告诉记者。
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他们成立了一支民间自发组织的深圳山地救援队,全部成员均为志愿者,经费均为自筹。成立之初大概有60人左右,包括医生、通讯无线电、绳索操作吊运、城市地震救援等很多方面的技术人才。
经过几年的发展,救援队伍不断壮大,并参与了深圳多起户外救援行动。比如2012年7月23日,台风“韦森特”登陆深圳前,6名驴友被困南澳海柴角,协助南澳派出所,出动34人轮流背负伤员,把6名驴友全部营救到安全地带。同时,也经常参与到全国各地的重大救援行动中,比如2013年的潮汕特大水灾、2014年的云南鲁甸地震。甚至还走出国门,比如今年4月尼泊尔发生8.1级大地震,志愿者们奔赴当地参与救援工作。
2013年12月,由深圳市民政局批准,深圳山地救援队正式独立注册为“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现有400余名队员。目前,已经成为广东省最大、最专业的救援队。
以专业赢取信任
记者了解到,虽然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从成立到现在与政府部门之间的救援合作越来越多,但是队伍的经费主要还是依靠自企业捐赠和队员自己筹集。个人装备由队员自己花钱购买的,而公共装备则以赞助为主。“目前来自政府部门的经费寥寥无几,前年政府部门也提出向我们购买社会服务,但是真正实施起来还是很难的。”他介绍。
多年来,联合会的队员们非常重视向国内外先进救援组织与机构学习和交流,采用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努力吸收先进技术与理念。队员们自掏腰包,多次到美国参加各种救援课程。并且,邀请国外专业救援机构的专家到深圳来为队员们授课。
自2012年起,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开始由单一山野地形救援组织向城市综合型救援队方向转型的建设目标。“目前,联合会陆续开展了高空技术救援队、水上救援队、医疗辅助救援队等队伍的筹组建设工作。随着各分支队伍体制建设的完成,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正式成长为民间综合型专业救援队。”石欣表示。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