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捐一元,腾讯配捐一元。你捐一万,腾讯配捐一万。”近日,“9·9公益日”引发的募集热潮彻底让中国公益界沸腾。3天期间,205万人次通过网络平台捐款1.279亿元,参与人数和捐款金额均创下国内互联网募集纪录。在这个没有赈灾不赚眼泪的平凡日子,为何还能引发如此全民捐款热潮?而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机构竞争、筹款伦理、契约精神等危机?热闹背后的冷思考,是对公益组织竞争、筹款伦理、契约精神等的重新审视。
9999万,不到3天,腾讯配捐了这个巨额数字,让整个国内公益圈震荡不已。其发起的“9·9”公益日活动,在9月7日至9月9日3天期间,吸引了205万人次通过腾讯公益平台捐款1.279亿元,参与人数和捐款金额均创下国内互联网的募捐纪录,使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民公益日。
热现象1
互联网平台“放大招” 平凡日子也掀公益狂潮
“你捐一元,腾讯配捐一元。”如此霸气的公益标语在近日刷爆了朋友圈。这是这个互联网平台自创的“9·9公益日”,却不一小心演变成了中国首个全民公益日。
该互联网平台联合了数十家企业、上百个NGO组织,旨在用社交化劝募等创新手段,以轻松互动的形式,发动全国数亿热爱公益的网民进行移动互联网捐款。劝募的规则是这样的,9月7日0时-9月9日24时,腾讯公益基金会将为乐捐平台上的2000多个在筹项目提供1:1配捐支持,网友捐1元,腾讯基金会就配捐1元,单个项目最高可配捐999万元。比如某项目筹款总额为10万元,网友捐赠5万元,腾讯基金会配捐5万元,即完成10万元的筹款目标。
不过,有目标金额的公益项目,当已筹金额加上配捐金额达到目标额,就会停止募款。比如目标100元,筹到50元,腾讯配捐50元,筹到100元则停止募款。而无目标金额的公益项目,筹1元,腾讯基金会匹配1元。在活动时间内,匹配金额实时同步在腾讯公益项目的微信端页面,匹配金额实时计入该项目总金额进度中。匹配完毕后,则实时显示在微信端页面,方便每一天参与的公众查看。
简而言之可以理解为,公益组织规定时间内在腾讯公益平台募捐到多少钱,腾讯公益基金会就再给同等额度的善款。
据了解,网友的每一笔善款,都直接进入公募机构账户。而腾讯公益基金会的匹配金额,也将在“9·9公益日”活动后的30-60个工作日内和公募机构签订捐赠合同,并定向捐赠给公募机构,再由公募机构拨付给各个公益项目的执行方。
热现象2
2178个项目一个平台筹 受助对象辐射至坦桑尼亚
“我叫王亚坤,今年8岁了,我最开心的就是到学校里与小伙伴一起踢足球”,伴随着微信朋友圈的首条公益广告“第一次,听见这个声音”上线,一个个需要众筹的项目陆续开始通过平台发布,向社会大众呼吁随手公益的小额捐助。
借助朋友圈的“威力,”,更多受助群体的声音开始快速传播发酵,广告创意+社交+移动支付+公益的结合让不少网友产生共鸣。
据了解,在“9·9公益日”的3天活动时间中,共有95家公募组织的2178个在筹项目通过腾讯公益平台发光发热,涵盖扶贫、助学、疾病救助、助残、妇女儿童、环境保护、动物保护、传统文化保护、公共建设、人文关怀、社会创新等各大领域。
有相关统计显示,从类型上看,扶贫救灾类项目235个,环境保护和动物保护130个,疾病救助783个,教育助学656个,其他项目374个。从募款上看,细至3000元目标的“小而美”项目,大到300万元的长期品牌公益项目,均在此次公益日上亮相并筹得款项。从地域上看,中国的34个省市尤其以西部、贫困地区为主,甚至远到缅甸、坦桑尼亚等地区的受助群体都得到了关注和关爱。
热现象3
三天完成9999万元配捐 网友捐款破1.2亿
一石激起千层浪,经过了3天的朋友圈刷屏,活动时间还没到终点,主办方已经达到了9999万元的配捐上限,而网友的捐款更是超过了1.2个亿。记者了解到,曾经腾讯公益的第一个亿筹款花了6年,这次只用了不到3天。“配捐虽然结束了,但我们相信‘指尖公益’迸发出的强大爱的力量不会停止。”
从基金会方面得到的数字同样更能印证这场捐款的集中效应。中华少年儿童慈善救助基金会3天总计获得配捐金额16859874元,其中自主项目占比38%,专项基金占比28%,合作项目占比29%,童缘联合劝募项目占比5%。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3天总计获得配捐金额14124426元,其中五个项目配捐额超过百万。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这样一场大型的捐款“运动”,带给中国公益圈的必定不仅是三日的尘嚣。“这场前所未有的公益盛会,吸引了上千个公益项目摩拳擦掌投入竞赛,多的收获千万善款,少则也有十几万。对于很多第一次参与这样小额众筹活动的网友来说,这个活动改变了他们的公益观,展示了我们社会的另一面,还有那么多人需要帮助——这不是大灾大难的赈灾捐款,是日常公益的集中爆发。”
■记者观察
移动互联网成公益主力渠道
为什么“9·9公益日”会取得前所未有的火爆?不得不将原因归之于互联网与公益的完美结合。
回顾来路,互联网与公益的结合,产生过不少奇妙化学反应。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天,腾讯公益基金会与技术后台人员一起,用一个下午快速开发出了一套网络捐款软件。软件上线当天,就收到了非常多的捐款,一周之内收到上百万捐款。当时,许多传统公益业内人士大为惊叹。
2009年5月,在汶川地震一周年之际,该网站又正式推出旨在培养网友常态捐赠习惯的腾讯月捐。2010年,参与网友突破50万,到了2011年,又突破了100万,腾讯月捐成为腾讯公益的核心产品。2013年1月,在“月捐亿力量”的新闻发布会上,该平台又宣布网络捐款平台网友爱心捐款总额突破1亿元,且全部捐赠来源于PC端。这在当时同样轰动业内。
互联网给公益提供一个全新的渠道,而如今,随着以支付宝等为代表的移动支付方式的崛起,很快将互联网公益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有关数据显示,截至8月,2015年腾讯网络捐赠平台的善款总额超过了5亿元,其中90%以上来源于移动端。腾讯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郭凯天表示,“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巨大增量,让整个中国公益的板块结构进行了重构,而且这样的变化仍在继续和深化。”
社交产生多元链接 公益在去中心化
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指尖公益,不仅意味着从项目推送、捐赠、进展反馈在手机上成为闭环,也意味着人们通过社交网络、朋友圈将朋友与圈子连接,将公益的影响力成倍放大。
“9·9公益日”上,发起方把关系链、社交劝募能力、支付能力作为最原始的工具开放给合作伙伴,让公募基金会、草根组织、项目发起人、捐赠人成为真正的主角。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其实早在一年前,就有网站尝试过社交与公益的结合。去年8月,有网站推出过“一起捐”的公益项目,这是一个基于社交关系链的全新劝捐模式,每个网友个人都可以为公益项目发起一定数额的爱心筹款,圈内友人合力完成该筹款任务。例如,33岁的女程序员龙梅前后发起6次一起捐,号召251人捐赠19772元;12岁的小女孩小飞蟹对环保项目感兴趣,和伙伴一起号召787人为“种树人的雾霾之战”筹款11899元。“一起捐”带来的也不仅是捐款,而是更多的朋友,因为善举而聚到一起,交流、互动。
越来越多的“小微”公益项目出现,越来越多的个体发力,大型的公募基金会在一些个体性的公益项目上已不再是中心与主导。数据显示,2015年前4个月,仅腾讯公益平台上发起的1188个项目,NGO和个人发起的占到了785个,占比66%。
业内人士分析说,“有更多活生生的个体参与,公益项目变得更加多样化,更多的受助群体被发现和关注,公益故事也变得更加富有情感,去中心化与社交链接正让公益生态圈更加生机勃勃。”
轻量便捷参与公益正成为主流
“9·9公益日”受热捧,很大一部分原因还在于,移动互联网特有的属性以及技术的应用,让人们参与公益有了更生动、更轻量、更多元的方式。
以当红的“益行家”捐步数平台为例,人们可以通过运动的方式去PK争夺排行榜首,也可以把自己的步数捐出去,换成牛奶和鸡蛋给到山区小朋友。这是将公益与技术、健康运动、用户心理相结合进行的一种全新的公益尝试。
网友捐步数、公益机构搭建平台、企业匹配捐赠资金,形成了一个生态系统。活动上线1个月的时间,网友捐赠步数就达到了376亿步,相当于绕地球563圈。
此次“9·9公益日”上,类似的案例也将悉数登场,如微信发起为盲胞读书项目,号召每一个网友捐赠60秒的声音,给盲胞制作有声读物;QQ邮箱发起暖灯行动,通过删除旧邮件节约能源的方式,企业将捐资帮助贫困地区的学校改善照明环境等。
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能够有效解决传统公益模式中“信任的黑盒子”问题,让公益变得透明。而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更使得全中国参与公益事业的人群拥有一个非常强大的基础。“更多样化、更生动、更轻量的参与方式,正在让‘人人可公益’从理想变成了所有人触手可及的现实。”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