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创始人王艳蕊在对报告进行解读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产业发展日益被重视起来。随着一系列国家利好政策的推出,大量资本开始涌入养老产业,金融行业也纷纷推出各类与养老相关的金融产品。但另一方面,却又时常曝出养老机构大面积亏损的各类新闻,大量的养老服务机构挣扎在生存线上。养老市场究竟是怎样的状态?近日,一家社工机构发布了《社区居家养老行业发展研究报告》,再次引起了人们关于养老产业的热烈讨论。
乐龄老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在亿方公益基金会资助支持下,历时一年完成的《社区居家养老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于11月12日发布。
《报告》对广东、河北、山东、上海、北京5个地区30家不同类型的养老组织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其中2/3都处于亏损的状态中,由于调查样本有限,这个比例扩大到全国未必准确,但仍有很大参考价值。
社区居家养老机构的资金来源分别是什么?资金不够的原因又是什么?有哪些良策建议?《报告》也给出了部分答案。
谁在做社区居家养老?
做社区居家养老的机构有哪些?根据性质来分,包括企业和三类社会组织;从服务内容来看,就是基本生活照料、物质设备支持、精神慰藉服务以及医疗服务;还可从居住方式分为全托型、日托型和上门型,但大部分的组织的服务都同时涉及多个服务内容。
此《报告》的研究对象包括了21家民非、4家企业、2家社团、1家基金会和2家未注册组织。可见民非是占大多数的,原因一是登记注册政策的放开,二是政府对养老事业支持力度加大,民非在争取政府补贴和政府购买服务上占有优势,被访的民非中部分享有政府提供的免费或低价场地、设施或水电等,节省大笔支出。民非多由社区组织发展而来,群众基础、与街区行政层面的关系也更好些。
此外,民非具有很大的市场空间。贫困老人的养老由政府负责,有经济能力的老人更倾向于企业型养老组织,中间绝大多数则选择收费居中的民非。
企业作为养老市场的另一主体,目前处于参差不齐的状态。一方面养老企业的资金支持较有保障,有资本引进市场上最新的研究成果,并可快速转化为产品。市场竞争使得企业对自身服务的专业性要求较高,服务质量有保障。但另一方面企业没有政府补贴,在自负盈亏的情况下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目前中国养老市场尚未成熟,需要企业很大程度投入资金和人力进行市场培育。
基金会在对养老服务的介入上资金压力较小,可以充分发挥自主性进行社区为老服务,但另一方面基金会为老服务的专业性有待提高。同样的还有社会团体,由于主要人力来自志愿者,自主性较高,而面临专业性不足的挑战。
未注册组织因为无法取得民非营业执照很难得到政府、街道以及居委会的支持,在资源整合和资金基础方面面临较大压力。
这几类组织在人才方面存在着竞争关系。留人难、员工流失率高是多数组织都面临的问题,正如北京某企业负责人所说:“现在的年轻人一听到是做老年人服务行业的就不愿意来。”对民非来说,随着政府鼓励市场资本进入养老行业,不少企业同时开设民非单位承接政府项目,并且出高价从民非单位挖人。民非为了留人只能涨薪,又提高了生存难度。
人才质量上,大约70%以上组织的员工学历在本科及以下,个别专业性较强的组织会有一些专业的人才以及专家,但缺乏高水平和高素质的从业人员仍是目前行业内的现状。
上海、广州政府支持力度更大
《报告》提到,上海和广州地区,政府对于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财政支持力度较大,所以上海和广州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发展相对较好,设施齐全,老年人参与度也高。北京市政府目前对于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支持力度不够,所以为老服务形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不仅有社区为老服务中心,还有各种企业以及基金会,服务内容也不仅仅是对老年人生活的照料,还有对于老年人的心灵和精神的慰藉、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并且这些服务形式很多组织也是刚刚涉足,目前发展得并不完善,很多组织也是在探索中前进。
通过访谈可以了解到,北京的社区居家养老组织类型偏向“专精型”,不同的组织各自有擅长的领域,服务的范围和服务人群数量都较上海、广东要小。上海和广东则大多与政府合作密切,有丰富的资源和服务范围,因此其员工的数量也更多。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