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透明
上海高校贫困生比例近20% 呼吁强化心理咨询
2015-09-29 16:56:45    新民晚报

   近几年间,上海高校中贫困学生的数量明显增加。新学期,各校纷纷第一时间打开“绿色通道”,为寒门子弟提供形式多样的经济帮困和生活便利;中秋佳节和国庆黄金周即将来临,不少学校已安排好,要让这些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少了过节的气氛。然而,这些真的够了吗?你真的知道,他们最缺最烦恼的是什么吗?

 

  鲁欣(化名)是上海应用技术学院一名大二学生,她的家远在云南西部山区。去年夏天,刚收到录取通知书的喜悦就被一场特大地震击碎,不仅她家里的房子塌了,全家维系生计的几亩烟叶地也减了收成。幸好,学校给予鲁欣生活补助,她同时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凑足了学费和生活费,得以顺利入学。然而,眼下的她仍然感到沉重的经济压力:家庭年收入仅数千元,难以维持上海高昂的生活费用;虽然助学贷款暂时解决了学费问题,但欠的债总是要还的,将来如何找一份好工作,尽早归还贷款,亦是她内心的一个结。鲁欣身边,像她这样的贫困生其实为数不少。

 

  记者从市教委获悉,近年来,受国家加大中西部地区招生力度以及本地生源匮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上海高校中的贫困生人数呈上升趋势,目前所占比例已接近20%。

 

  主要问题:经济来源

 

  松江大学园区多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尽管国家、地方政府、高校出台了一系列举措扶持贫困生大学生,诸如发放慰问金、补助、路贴、提供更多的勤工助学岗位等,但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收入差距巨大,致使贫困生面临巨大的经济压力。

 

  高校的一次抽样调查显示:39.47%的贫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经济来源,所占比例高居首位;有36.81%贫困生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压力是心理上的,占比居次;另外,情感和学习问题占23.65%。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生处处长徐阳认为,政府和学校应该多注意学生的经济生活和心理状态,让学生有一个更好的学习状态。有教育专家则指出,贫困生的许多问题都是相关联的,往往是经济压力引导了心理的负面影响,又因为心理问题引导出情感和学习问题。

 

  学业成绩:中不溜秋

 

  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及历史经典故事中,出身寒门的孩子较早地知道生活的艰辛,更知道努力,也更容易成才。记者调查却发现,在现实的大学校园里,贫困大学生在应对学业时却面临更多的困难、更大的压力。许多从事学生管理和教学一线工作的教师介绍,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成绩并不让人宽慰,他们大多是居于中等水平,出类拔萃的极少。甚至有不少贫困生会出现需要重新选学课程、延长学习年限、拿不到毕业证或学位证及中途退学的情况。

 

  高校贫困生的学业成绩并不是想当然的好,主要原因在于,很多学生为改善经济困境而打工,影响了学习。不少贫困生进入大学后一心想减轻父母的经济负担,边工作边学习。在上海的高校,几乎所有的贫困学生都有靠勤工俭学补贴生活费的经历。然而,由于时间和精力有限,他们或者因四处奔波打工学习时间无法保障,或者因营养不良无法支撑高强度的脑力学习,从而影响了他们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耽误了学业。

 

  学习技能:明显劣势

 

  许多高校辅导员还告诉记者,大批贫困地区的农村孩子来到上海,由于生活变化大,很难适应当前的都市生活、信息社会。相比城市学生,贫困农村地区学生的一些学习技能,如英语口语、计算机操作技能明显处于弱势,有些学生甚至不懂得电脑的开关机;加之受经济状况与学习时间的限制,贫困生无法购买更多的学习资料和参加培训,在教育资源占有方面也处于弱势。这些已经引起了高校的关注。

 

  四川宜宾的刘静(化名)同学品学兼优,前不久,通过“励志计划”考上了心仪的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化学专业。可是,一上英语课,她的烦恼来了,“老师用英语教学,一个句子只能听懂几个单词,很想多与老师互动,但英语发音不准,长一点的单词都不敢开口说出来。”刘静的烦恼在华东理工“励志计划”新生中普遍存在。“励志计划”启动于2014年,是华东理工面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县及县以下中学,自主选拔勤奋好学、成绩优秀的农村理科学生的招生举措。两年来,共有97名学生通过“励志计划”进入该校学习,但这些来自贫困山区的学生英语基础普遍比较薄弱。怎么办?外语学院的老师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华东理工大学英语第二党支部书记朱晓琴老师立即组织老师们行动起来,每位老师“结对”2——3名学生,在课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扶。这不仅提高了同学们学习英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增强他们的自信。据2015级“励志计划”新生班级的班主任李波老师介绍,除了英语学习的帮扶,华东理工还在整合各方资源,培训“励志计划”新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让每一名学生都不掉队”。

 

  求学动力:现实取向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