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梦里清江醉墨香——观军旅书法家马国强书法
2015-10-26 11:01:48    慈善公益网

   慈善公益网讯(魏超锋 丁冬雨)宋朱熹《墨梅》云:“梦里清江醉墨香,蕊寒枝瘦凛冰霜”,马国强老师画室名曰咏梅阁,大抵取梅花高标逸韵之意。咏梅阁明窗静几,墨香习习,陈设朴素古雅,书画错落悬挂周匝,一副书香气派。闲暇之时,马老师以茶当酒,与佳友雅集,挥毫度春秋。在此环境中欣赏马老师书法,实为一种享受。

 

  一、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一)取法

 

  书法欣赏首先要看取法。《易经》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这是绝对正确的论断。一般我们面对一副作品的时候,首先会对它进行整体的审视,看作品取法高不高,字的源头在哪里。马老师初临二王,吸纳二王之秀逸,书风秀雅而有浑厚之气;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中写道:“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八年的军旅生涯使马老师性情豪爽而大气,唯有颜柳之筋骨,方能散其怀抱。字由心生,笔如其人,书法家个性的不同,审美也各有特点,这就是所谓的“心字合一、人书同理”。由此,马老师继二王之后,醉心临颜柳,也是艺术道路发展的必然。观马老师书法,其造诣令人叹服。一幅幅望去,涉笔成趣,酣畅恣肆,若入自由之境,在翰墨淋漓中,依稀可见二王和颜柳的影子,似有熟稔,但整体又是自家面目。

 

  (二)笔法

 

  笔法是书法艺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也是书法欣赏重要的组成部分。“精美出于挥毫”,中国书法笔法讲究点画线条美,于方圆折转之中体现艺术世界的精微。书法用笔有中锋、侧锋、藏锋、出锋、方笔、轻重、疾徐等区别。马老师用笔沉稳刚劲,浑厚清润,中锋用笔点画充实圆满,显示出浑融含蓄的筋骨美;藏锋用笔力聚神凝,力透纸背,给人以圆融厚重的美感;露锋用笔外方内圆,笔画粗犷之中有精密,险峻之中有严正。书法行笔讲迟速,马老师行笔迟则沉着有力,速则潇洒流畅,寓刚正于婀娜之中,行遒劲于婉媚之内,刚柔相济,给人带来无尽的快意和遐思。

 

  石涛《画语录》第一章里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太朴一散,而法立矣。法于何立?立于一画”。张彦远在谈到书画法的用笔时,也特别强调一笔而成,气脉通贯。中国书画家运用“一笔”的点画,纲举目张,物物明朗,创造丰富的艺术形象。但一笔画不能摄万象,须变动而成八法,才能尽笔画的“势”,从而反映物象之“势”。用笔为八,侧、勒、弩、趯、策、掠、啄、磔,皆是以单纯的点画成其变化,一气呵成、血脉不断,从而构成一个有骨有肉有筋有血的字体,表现一个生命单元,成为一个艺术境界。马老师为侧必收,紧而重,颇有高峰坠石之势;为勒涩而迟,凛凛然如千里阵云;为弩战而雄,颇具万岁枯藤之态。一字之中,八法运用自如,毫无雕琢之意,有如风行雨散,润笔开花,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底。

 

  (三)书法意境

 

  意境是中国艺术美学中重要的一个概念。何谓意境?美学大师宗白华认为,人与世界的关系,可有五种境界:一为功利境界,主于利;二为伦理境界,主于爱;三为政治境界,主于权;四为学术境界,主于真;五为宗教境界,主于神。介于后二者中间,艺术家以虚灵的胸襟吐纳宇宙之气,成就一个鸢飞鱼跃、渊然而深的灵境,从而建立起晶莹透明的审美意境。艺术境界主于美。

 

  书法作品的意境,表现在两个方面,即象内之境(笔墨线条)、境中之意(心物相契)。

 

  马老师笔墨线条所造之境,是由气韵生动的线条纯净运行所形成,其笔势变化丰富,难以穷尽。可以说,那忘怀驰骋的线之脉动,实为心之脉动。线之刚柔涩润、字之敛舒险厉、情感之冲和张扬,均展现出一种特有的力度和神采。

 

  书法艺术的境中之意,使书法的线条墨象具有了创作主体的情性风貌,“达其性情,形其哀乐”。有顺其自然、委运任化的王羲之,方有《兰亭序》“清风出袖,明月入怀”的平和冲淡之美;有大气磅礴、肃然巍然的颜真卿,方有颜体书法的端庄宽舒、刚健雄强之美。正如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书概》所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萎缩之士腕下难成磅礴大气,旷达之士运笔自然豪放纵逸,八年的军旅生涯使马老师书法流露出赤壁战场的风云,八面出锋,抑扬顿挫,犹如荡漾水上的行舟,逆水而上,旋转回流。时而朴实清新,时而荡气回肠,雄而不霸,伟而不傲,真可谓书底乾坤落,一字一魂魄。马国强老师用自己的半数人生,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