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是如何逐步消弭的?吴治平与社工们首要解决的是供需不平等的问题。他们通过深入外来工的生活,发现外来工摆在第一位的需求就是教育问题,因此开展了第一个项目就是外来工的亲子早教。而儿童夏令营、初中生暑期成长班等文明素养教育,也增强他们的公共参与与公共意识。此外,他们还创办了中国首间城中村的大学——三元里社区大学。开设环境教育班,让外来工、社区居民、中小学生,共同参加社区垃圾分类的活动等。开展外来工写作班,不仅提升了外来工的能力,也密切了他们与社区其他居民的关系。在逐步消弭教育需求的不平等后,吴治平还了解到,外来人员还希望多与当地村民打交道,希望在更多范围内的不平等加以消减。为此,吴治平和她的团队做大量的社区融入工作,如利用中秋节、端午节等各种节日、每年举办一次社区文化节,组织外来工跟本地的居民一起过。通过倡导志愿者精神,培育外来工社区参与意识,增强外来工社区参与能力,从而让外来工融入社区。
海南博学生态村发展理事会创会理事长,全国返乡大学生论坛发起人陈统奎:用实际行动消解不平等
作为返乡大学生,回家创业的陈统奎,在率领村民们进行社区营造的过程中,也曾遭受不平等。
2009年,陈统奎在台湾南投县埔里镇桃米生态村考察后,回到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火山口地区的古村“博学里”推行生态村建设计划,期望依靠村民力量改造家乡,建立有活力、有共识的社会共同体。他领着乡亲给博学村搭建民宿,修环山自行车赛道,还参与发起返乡大学生论坛。
在这个过程中,他从一开始遭受村民异样眼光,到外来游客怒斥他穿着拖鞋不文明等行为,都遭遇不平等对待。“其实就是文化不平等,文明不平等。”
在这种不平等面前,陈统奎除了投资自家民宿外,还带领村民们外出考察,逐渐消除了村民们的不解,也消弭了他和村民们之间的文化不平等。而在应对“文明不平等”的问题上,他认为当地养成多年的生活习惯,是由不平等的文明造成,并没有轻易改变。在他的坚持下,反倒成了当地一个原生的品牌。
他认为,应致力于消除城乡之间经济、文化等不平等,将带领农村转过来,跟上整个国家发展的速度和步伐。“光靠农民也不行,但我们要以农民为主体,加入新的新力量参与。”
13家公益组织签署“1 1”清·爱互助提升计划
近年来清远公益组织发展迅猛,“1 1”清·爱提升计划,将实现与清远公益组织帮扶互助,以提供智力支持及培训、实习机会。为不断提升清远公益慈善组织的能力,来自深圳、广州、清远的13家社会组织,决定加入“1 1”清·爱提升计划行动。
昨日,该计划正式启动,中山大学中国公益慈善研究院与Qing基金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结对清远市胜利企业基金会、广州市海珠区启创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结对清远市青桥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广州市启智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结对清远市君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佛山启沅社工服务中心结对清远荧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清远市维爱婚姻家庭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清城区启智培训服务中心、深圳市公益救援志愿者联合会结对清远市马拉松协会。
经友好商议达成合作共识,双方签订框架协议,并将通过定期经验分享、学习交流、智力帮扶、资源共享、项目合作等方式,促进双方在公益资源挖掘、资源筹集、项目运作、团队建设等方面能力的提高。通过实现定期良性互动,不断细化“1 1”清.爱提升计划,共同承接公益项目,开展合作等。
农商银行Qing基金:要为公益撒上爱心的阳光
昨日交流会上,清远农商银行董事长刘辛远介绍,市农商银行公益基金会是全市首家非公募基金会。两年多来,Qing基金以“履行社会责任,推动公益发展,传递公益理念”为宗旨,围绕“圆梦”系列项目开展公益慈善事业,积极推动清远市医疗、教育和环保事业的发展。
截至目前,Qing基金各类公益捐赠资金累计超过500万元。除此之外,还在全市开展了地贫防控宣传、直接捐助重症地贫患者和骨髓移植、资助清远市第一中学贫困学生、为交警和环卫工人开设“QING凉驿站”、为城区学校捐建电子书阅览室等公益活动,惠及群众两万余人次,成为了清远地区银行业忠诚践行公益事业的典范。
“让我们共同行动起来,站在中国的新起点上,为公益撒上爱心的阳光。”刘辛远称。
统筹:清远日报记者 黄作源
采写:清远日报记者 李廷睿 陈冰斌 张彩霞 黄作源 毛远策 朱文华
摄影:清远日报记者 吴 明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