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院教授、博导朱健刚:不平等是发展公益事业的源头
对于朱健刚来说,“社会不平等”5个字有更深的意义。他之所以关注、投身公益事业,是因为最早便是源于在上海的一次贫民窟调查。“当时怎么也没想到,上海这么发达的城市,也有那么多穷人。”朱健刚称,随后,他便多次投入到志愿服务中,与同伴们一同做公益。
一开始,朱健刚所做的公益项目较为简单,大多是给贫困户送油送米,并加入了一些公益组织。“有了组织以后,公益发生了变化”。朱健刚称,因为在组织中发现,搞公益需要找人才、人手,以及各种项目的资源,才能把公益做得很好。随后还发现,公益事业需要较为专业的能力。他发现公益界存在专业能力的需求后,便开始为公益事业做人员培训,慢慢地,他发现公益组织还需要专门有人筹款,便组建基金会,随后便被相关政府部门关注,并开始从他的机构购买服务。以他自身经历为例,他认为社会不平等是发展公益事业的源头。
而在公益事业近年来突飞猛进的发展过程中,公益组织也慢慢面临转型问题,公益组织之间也常遭遇不平等的窘境,必须要提升专业能力以及适应社会发展潮流,才能消除公益组织之间的不平等。“有些公益组织具有互联网能力和思维,便能较易拿到资金,这也是一种不平等。”
省委党校副教授陈晓运:创新驱动公益杀出“不平等”重围
针对郭巍青教授提出的“公益如何介入社会不平等”议题,陈晓运提出,若用创新驱动公益,可解决公益事业面对的诸多问题,助其杀出不平等重围。
陈晓运认为,相比法国等一些公益起步较早的社会,中国公益事业目前正在成长阶段,单一做活动的公益效果开始显出弱态。因此,中国本土对公益创新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像郭(巍青)老师所言,不平等的事那么多,目标在哪里,怎么做,用什么方式才不会把事情搞得很杂乱,也不会把事情搞砸了?”言及此,陈晓运表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将公益事业过渡到专业化阶段。同时,他还提及,如今中央、地方都建立了创新社会体制的相关精神和要求,有很多改革的利好政策为公益提供支撑。
在陈晓运看来,越来越需要、越来越可以的“公益创新”条件下,公益应跳开主义和理论争议的纠结,让公益事业变得可操作。“就像我们可能会讨论说未婚妈妈能不能堕胎,这是涉及到价值观的说法。如何防止预防意外怀孕,那这就转变了一个角度。”
“公益不是说哭穷比惨这一方式来做,而是觉得好玩,让我乐在其中。快乐更是一个人行动的源泉。”陈晓运提到“轻公益”概念,并举例说,如让明星答应随机抽取一名捐助公益的粉丝,令其无论捐助多少均有同等概率和明星共处一小时,对各方参与者来说既好玩又有吸引力,类似公益新举收效必更佳。
广州市法泽城市与公益研究中心理事长吴治平:消弭外地人教育需求不平等
吴治平在广州三元里开展的城中村外来工幸福活力项目一年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项目以外来工需求为出发点,为外来工社区融入提供能力培训和社会服务,鼓励外来工做社区主人,把社区看成是“我们的家园”。在这样的活动中,尽量消弭广州本地人与外地人之间存在的不平等关系。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