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医疗
房企联手医院打造“医养结合”养老
2015-10-23 14:15:31    新闻晨报

   作为全国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上海截至2014年底老龄化率已高达28.8%,远超13%的老龄化社会标准线。而如今家庭养老功能已大幅削弱,那么这部分溢出的养老功能将何处安置?近年来,一种由房地产商和医院联手打造的社区养老模式开始兴起,医养结合建设老人宜居社区。

 

  与此同时,这些养老项目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很大阻力:周边居民的反对、专业养老人才的匮乏、养老保险的不完善……

 

  “家门口养老”落地难

 

  社会老龄化加剧的同时,家门口养老本是一件好事,但近年来有些居民却谈“养老”色变,养老机构的落地往往遭遇巨大阻力。万科去年推出的首个嵌入式社区养老中心“万颐·智汇坊”也是如此。

 

  “智汇坊”所在的城市花园是一个商业繁华的社区,健身房、美容院、时装店、早教中心……但这些都是为年轻人和孩子提供服务的,虽然该社区65岁以上老年人已占到30%,可为老人提供服务的业态此前却几乎空白。万科的首个养老试点就选择在这里。然而,起初周边居民并不同意,他们普遍承认有养老需求,但却不希望养老机构建在自己小区,尤其是自家楼栋附近。居民的抗议一度使得智汇坊迟迟不能动工,工程方为此做了大量居民走访工作,一对一介绍社区养老会所的意义,解释养老会所和临终关怀机构的区别,项目才得以顺利展开。

 

  去年“智汇坊”开业后受到居民认可,入住率达100%,服务50位老人,辐射周边3公里,之前的各种担心也不复存在。

 

  然而,“智汇坊”的成功却不意味着其他养老项目的推进一帆风顺。今年9月,原定于落址徐虹北路的“南山养护院”项目因居民的激烈反对宣告停止。太保集团在给晨报记者发来的回复中表示,徐虹养护院是临终关怀项目的说法属谣言,规划中这是一家小型养老院,含养老住宿、健康护理、活动健身、娱乐文化等设施,但并非临终关怀医院,院内没有“太平间”和“临终关怀室”,一旦有老人突发病症将第一时间通过绿色通道将老人送至医院治疗。

 

  记者从万科了解到,除“智汇坊”外,近期第二家古美智汇坊也在筹备开业中。目前上海已有多家民间资本投入到嵌入式社区养老机构探索中,但均遇到极大阻力,“邻避现象”明显。虽然“智汇坊”成功建成,但随着新项目不断拓展,现有的人力物力无法承担大量的居民沟通工作,新项目推进工作十分缓慢。

 

  不仅仅是“传统养老院”

 

  一些市民或许会问:“我家附近以前也有养老院,有什么区别吗?”答案是,有。传统养老机构只能照料生活,管不到医疗,而医院则无法对健康欠佳的老人进行长期养护。但这一矛盾有望从“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机构得到解决。

 

  “智汇坊”的概念已经区别于传统养老院。上海万科副总经理许青川告诉记者,这属于“社区长者照护之家”。首先,其服务对象主要是住在该小区的老人,真正实现“一碗汤的距离”照护模式。其次,它提供更全面的服务,除了提供大多数养老机构主要提供的生活照料服务外,更是提供全方位的适老化设施、专业的健康管理、康复丰富的文娱活动、老幼同托的四点半学堂、营养的餐饮搭配等多种为老服务。此外还有送餐上门、一键问诊等服务的全新O2O居家养老上门服务体系,既有生活照料,又有医疗护理。

 

  不过,想要“医养结合”却并不是件简单的事,首当其冲的就是养老服务方面医护人员培训的欠缺。为了克服这一点,上海万科选择携手上海地产集团、上海中医药大学成立合资公司。许青川表示,与中医大的合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建立相关培训机制和实习基地,组建专门的培训团队,布局实训基地以及开展养老与医疗机构互动的轮岗培训活动等。有了中医的支撑,形成医养结合的特色和亮点,就能提供养生保健、疾病诊疗、病后康复等全过程的服务。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