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各地创新养老模式应对银发潮挑战
2015-10-23 09:30:38    慈善公益报

   据新华社70岁的张玉芳老人独自居住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泾源县六盘山镇的周沟村已超过10年。10年前老伴去世,儿女各自在外打工,张玉芳的身体状况还能允许她自己做饭、洗衣、割草、烧炕,但这段时间她做起这些事情愈发吃力。

 
  今年6 月,周沟村办起了“老饭桌”,为本村留守老人提供餐饮服务。张玉芳每天中午和晚上都到村部的“老饭桌”吃饭。“都是些家常便饭,但只收我们成本价,一顿饭两块钱左右,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张玉芳说。
 
  张玉芳老人是中国农村老年人的一个缩影,而周沟村的“老饭桌”也是中国各地应对养老问题的一种尝试。面对已经到来的“银发潮”,各地农村兴起了不同的养老模式、建设了不同的机构来解决农村养老问题。
 
  据统计,中国农村老龄人口有1.19亿,占全国老龄人口的比例是56%,其中包括5000万左右的留守老人,而农村敬老院村一级覆盖率不足5%。农村留守老人的子女被城镇化浪潮卷走,他们却留守在故土家园,无人照顾。
 
  与养老需求的快速增长相比,中国养老设施和服务在数量和结构上存在供给短缺。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仅为27.5张;中国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不到30万人,缺口高达1000万。
 
  针对这种状况,各地利用现有资源创造出一批养老新模式。在北京市大兴区长子营镇,当地利用村委会现有房屋在全镇开办了6 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形成了“白天集中服务,晚上回家居住”的农村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目前,中国进入了快速老龄化阶段,每年新增老年人数达1000 万人,而“未富先老”的国情使得养老资金投入缺口巨大。在各级财政收入增速明显放缓的状况下,如何创新方式用好财政资金显得尤其重要。
 
  去年中央财政下拨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24 亿元,支持8 个省份开展以市场化方式发展养老服务产业试点,正是希望采取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地方政府、银行、企业共同出资设立基金平台的方式解决养老服务业资金来源问题。
 
  湖南省近期在8个试点省份中率先设立了全国首个省级政府引导型健康养老产业投资基金。湖南省财政厅副厅长郭秀宏说,经测算,通过养老产业投资基金的运作,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有望达到30 倍,这将极大激发“政府做事业、市场做产业”的活力。
 
  目前,湖南省健康养老产业投资基金与多家企业签订了正式或意向投资协议。相关投资合作完成后,基金将支持建设或托管养老床位不低于2 万张,服务居家养老人数超过50万,为湖南省100多万老年人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
 
  一些地方政府积极将养老项目纳入PPP 项目库。江苏省财政厅8 月公布了2015年度省PPP项目首批入库名单,其中包括老年公寓建设、社会福利中心、养生养老中心等14 个养老/民政类项目,投资65.95 亿元。
 
  有专家预测,未来5年,中国养老产业市场将突破万亿元规模,20年内有望达到20万亿元以上。“夕阳红”产业蕴含勃勃生机,“白发红利”有待进一步释放。
 
  中国民政部副部长邹铭此前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居家和社区养老有望成为未来国家养老政策投放的重点。“‘十三五’时期,我们将更加重视居家和社区,并列为下一步政策投放的重点。要出台一些引导型、枢纽型的政策,让大家能够在居家和社区享受到更好的养老服务。”邹铭说。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