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媒体观点
媒体肩负公益之责
2015-12-16 10:17:56    慈善公益报

1.jpg

   本报记者马克泊伟

 

  近年来,“微博打拐”、“免费午餐”、“大爱清尘”、“女童保护”、“上学路上”、“自然大学”等颇具影响力的慈善公益活动,很多都是由媒体参与并推动。媒体积极参与慈善公益项目,体现着一种全新社会价值观的形成。这种价值观具体到个人,是每个人对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提升;具体到媒体,则意味着慈善公益不仅仅只是一种媒体精神,而是越来越内化为一种媒体责任。

 

  媒体参与

 

  记者通过采访发现,社会需要慈善公益,慈善公益需要全社会参与,特别是需要媒体的全方位参与。

 

  “免费午餐”

 

  该项目于2011年4月2日启动,是由《凤凰周刊》记者邓飞等500多名记者和国内数十家媒体联合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发起的慈善公益项目。发起免费午餐的记者团队中,有原《中国企业报》编委丁仕松,《中国民族博览》杂志副总编辑高昌,《春城晚报》记者黄兴能,原四川新闻网记者张燕,原《京华时报》记者王维维等。

 

  该项目倡议每天捐赠3元为贫困地区学童提供免费午餐,致力于帮助因家庭贫困而没有钱享受营养午餐的学生,并且已经有很多爱心企业和人士加入到活动中,通过社会捐助的力量,对一些贫困山区学校条件简陋的厨房予以改善。

 

  谈及媒体人做慈善公益,邓飞向记者表示:“我以前是一个媒体人,到后来参与慈善公益,到今天我们去做社会企业,支撑我们的是怎么样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让人们生活更美好。这种发自内心地对他人的关切,或者是爱能够支撑我们坚持到今天,并且继续往前走的最大原因。”

 

  “女童保护”

 

  2013 年6 月1 日,全国百名女记者联合多家媒体单位发起“女童保护”公益项目。该项目以“普及、提高儿童防范意识”为宗旨,致力于保护儿童远离性侵害。2015年7月6日,“女童保护”已由项目升级为基金。

 

  “女童保护”发起女记者分布在全国各地,核心工作团队以女记者为主,也包括男记者。如凤凰公益主编、原《京华时报》记者孙雪梅,《慈善公益报》记者权敬,《中国青年报》记者庄庆鸿,《今日中国》杂志记者安薪竹,新浪网编辑梁超和《京华时报》记者张思佳等。

 

  据了解,截至2015年10月底,“女童保护”公益活动已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相继开课,已直接面对近10万名儿童进行了防性侵安全教育。“女童保护”公益项目相继与地方妇联、教育局等部门展开合作,使得儿童防性侵教育覆盖面大大拓宽,覆盖人群总数近60万。

 

  “2013年6月,媒体上不断曝光全国性侵儿童案件,受害儿童年龄越来越小,数名女记者气愤之余决定联合起来做件事情,就是‘保护她们’。” 女童保护基金发起人之一、《慈善公益报》记者权敬说,作为媒体人,我们不仅研发国内首份“儿童防性侵教案”,给孩子们上课,我们还举办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研讨,把相关建议交给他们,推动立法保护和政策方面的改进,加强对性侵儿童的打击和惩罚力度,形成儿童防性侵保护机制。

 

  谈及未来,“女童保护”基金负责人孙雪梅告诉记者,她们的目标是让中国每一个儿童都能接受到防性侵的安全教育。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