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传统“只认钱不认人”的投资行为不同,如今,在评估企业价值时,全球投资人正越来越多地融入一些“社会因素”,而非仅关注企业的财务指标。我国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同时如何结合自身的情况把公益金融做得更好?
公益金融(又称社会金融),是一种区别于传统金融模式的新型投资及财富管理方式。公益金融注重在产生经济回报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福祉,例如提升环境质量、帮助残障人士就业等均属于福祉的一部分。
作为公益金融的一种方式,社会责任投资自2006年以来,年均增长率20%以上,目前在全球50 多个国家总体规模近4 兆美元(1000亿美元至1400 亿美元的外汇收入等价于1 兆美元),代表了金融的发展方向之一。社会责任投资的蓬勃发展,意味着全球金融创新、商业变革的新趋势。
在我国,慈善捐助和传统金融行为仍是主导。但是,一些企业早已开始进行了不同层面的公益金融创新实践。据了解,目前国内有数百家有政府背景的基金会设立并在教育、医疗、扶贫、妇女、儿童等领域实施的公益项目,为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打开了通道。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模式将用于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解决社会问题,比如人口老龄化、留守儿童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兼顾经济与社会的双重效益,将传统的股东利益至上的分析模型拓展到包括股东、顾客、员工、社会、环境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模型。”社会价值投资领域的顶级专家、哈佛大学社会责任投资促进项目创始总监Steve Lyden鄄berg 在阐述了社会责任投资的本质之后也提出了存在的挑战:“没有好的数据,怎么阐述一个投资的社会收益或者环境社会收益,产品与服务的差异性”。
社会责任投资需要进一步研究两个关系:市场和社会的关系,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基于当前我国正在积极地推进市场化的建设,国家行政学院战略决策部副主任丁元竹提出了公益金融的困惑:市场的最大特点是提高效率,社会的最大特点是要创造公平。当市场的方法引入到社会领域的时候,提高了社会领域的效率,但是带来了不公平,尤其对于低收入群体、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不利群体的不公平。这个问题就使我们在谨慎地使用社会方法应用到经济领域和谨慎地使用经济方法应用到社会领域。
如何能够使各种各样的金融工具和市场工具引入到社会领域,试图推动社会领域的发展,解决社会领域的问题?如何能够让社会更加公平、更加成功?这些是推动社会责任投资需要研究和考虑的。
要创造一个顶层设计,制定一个与这些金融工具在社会领域中应用相关的一些体制机制。特别是要把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设计好。社会责任投资也好,公益金融也好,如何真正在我国发挥作用?一方面,怎么和现有的话语系统有机结合,并让大家更多知道这个领域;另一方面要与现有的政策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怎么让引进的机制与我国水土相服。
(据《中国经济时报》)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