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想,不是学校交不起水电费,也不是买不起卫生纸,因为世界级的厕所,不是学校和孩子们的需求。不是需求,多花一分钱都是多的。
为什么一名商场上成功的企业家,本应对市场需求有强烈的敏感性,本应想到建厕所只是第一步,后期运行和维护仍会有成本。而且我们也不难设想,在设计项目时,如果我们请当地的教育机构、老师和学生们参与进来,这个多余的试错成本就可以避免。
是什么样的心理因素,让企业家预估行为结果的能力损失到了极点?
我不怀疑企业家的初心,我至今也真诚认为他是一名值得信赖的慈善家。我想,他一定和很多企业家一样,出现了某种心理错觉,一种可以迅速改变世界的错觉,对自己的能力过度自信,对社会体制以及社会风气的刚性又过度低估。我们常常以为,只要我们有心,我们就能把事办成。我们常常以为,把钱花出去了,把口号喊出去了,事情离做成就不远了。而其实,这才是一个漫长过程的开始。
当然,这里把这个故事搬出来,并不是为了再奚落这名慈善家一番。在真刀实枪的行动面前,我这样的评论者的评论总是很廉价的。只是可叹,如此这般的公益行动,实在是层出不穷,建100所学校,修1000个图书馆,送10000个书包,十万个什么,百万个什么,千万个什么,一亿个什么,一个接着一个,前赴后继。
很多人说,只要是善心,只要关心公益,就值得鼓励。我不大苟同。帮助人需要爱心,也需要诚意和智慧。诚意如何体现,智慧如何产生呢?第一步就是能自省自身的错觉,放下对自身能力和解决方案的自信,以及由于服务对象的默不作声而带来的傲慢,迅速投入到了解服务对象,体会服务对象的具体动作中去。
但这样就不那么轻松了。用一位曾在商业里打拼多年的资深的公益人的话说,公益要解决的问题比商业要难上十倍。而一旦投入到行动中去,去遭遇公益的困难,“我们很行”、“我们很懂”、“我们与众不同“,“我们能改变世界”这样的错觉就会遁形得无形无踪。
也许这是公益的根本矛盾。作为公益人,我们经常面对社会中的“弱势群体“,我们的使命是让世界更美好。这些定义基本上意味着对方是“弱势“的,世界是不那么美好的,因此,公益也吸引了一批具有强烈愿望来改变这一切的人。如果诚意不足,智慧不够,公益工作的性质很容易让我们产生一种优越感。但我们必须放弃优越感,也必须迅速放下我们的愿望,因为愿望本身并没有力量。
改变,需要外部干预,仅靠内部的力量,很多事情不会发生变化。但干预应该是以帮促为目的的活动,对于大多数公益行动而言,助人自助比赠予更为重要。公益的服务对象不应成为被动的受惠者,而且应该成为积极的行动人。如果我们觉得自己懂得比他们多,不但没有太多好处,反而会让对方更为消极,成为对方成长的障碍。
在这点上,公益有点像教学。老师固然最好知识渊博,但如果老师认为自己懂得多,自顾自地把知识往学生身上灌输,学生不会学得很好。一名好的老师,更应该做的是观察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优势,设立恰当的预期和目标,鼓励其学习和进取,在知识传递上,重点不是把书本上的知识讲给孩子听,而是能知道孩子现在的知识基础如何,并结合过往的基础,让新的知识慢慢生发出来。
这在教育上叫“以学生为中心“,不是”以老师为中心“,也不是”以教材为中心“。如果换到公益上,叫”以服务对象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或者”以解决方案为中心。
这对人的要求显然更高了。我的一位朋友曾在一次讲课中提到,“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莫过于给别人提建议“。
所以,一旦我们觉得我们比服务对象看得更清楚,我们比他们更有全局观,一旦我们觉得我们更明白事理,我们能替他们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此时此刻,我们反而要警醒一下,我们是不是在错觉之中,在一个自我感觉良好的错觉之中,我们是不是在做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总爱对别人生活指指点点的人,多少也让人生厌。
最后用《失败的逻辑》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那些试图改变世界的人,对世界的理解大多是十分肤浅的。
与读者诸君共勉!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