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慈善企业家
于立荣:美女企业家的公益梦想
2015-12-21 09:33:26    中华儿女报刊社
  
  父亲的忠告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于立荣的公司慢慢有了起色,订单越来越多。
  
  2007年12月,于立荣感觉生意发展的不错,自己的花销也逐渐增多。在这个人生的关键时刻,父亲再次给了她警醒。父亲说:“我觉得你一个女孩子能不能用钱干一点儿文化的事,天天干工程,不是投标就是在工地上跑,怎么感觉跟个机器人似的?请人吃饭,大手花钱,咱们家门口那些家里卖菜的小孩都上不起学,满院子跑,你不能去管管那些孩子啊,那些孩子不上学不就完了吗?”
  
  “我觉得在人生转折的地方,我爸又一次提醒了我。”于立荣说。
  
  2007年底,于立荣就放慢了脚步,她在思考:我还适不适合干这个行业?而这时候公司已规模越来越大,开始做宾馆和办公楼的装修,她在想是不是真的要和水泥沙石打一辈子交道?于立荣回忆说。
  
  有了一系列的深入思考后,于立荣提出凌盛要做“国际标准+魂”,所谓国际标准,就是大家都遵守的国标,这个有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什么是魂呢?就是企业独有的文化,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就是别人能给的你也能给,别人不能给的你还能给。那时候她发现装修很困难,因为工人水平参差不齐,沟通不容易,上百种的装修材料管理也很困难,有很多公司为了挣钱,干完就走了,根本就没有信誉二字,所以她是第一个在工程领域里提出来要实现服务文化的伟大复兴,因为“服务是一种文化”。她提出要在建筑工程行业里要提出服务文化,这里的服务是360度服务,她把它设计成坐标的一个轴,比如签约前、签约中、签约后和维修阶段,就像一个坐标一样,都需要服务,过了保修期之外还需要一个维护服务,当她提出这套理念的时候,整个工程领域都在说还从来没有人能把这套理念讲得如此透彻。
  
  此外,于立荣提出共赢,比如给客户做一个项目,不是说要赚多少利润,而是和建设方、总包方、监理方、设计方、使用方实现共赢。为了使用方做一件好的工程、好的作品,避免各方因为追求目标不一样而互相扯皮。在给全国人大、国家行政学院做工程,有很多领导到现场视察,于立荣被推荐为发言代表。于立荣说:“我们干工程就是为了一件事,就是把这个工程干好,不要互相推诿、扯皮。我在工地上给我们的工人要求‘喝酒警告、外出报告、死盯死守、随叫随到’,都要这样去干。工地很脏,几乎下不去脚,我专门雇了两个工人扫地。在我们建筑领域里我除了提出管理上的要求之外,还有你在成就别人的同时也成就了你自己,所以我就提出要做公益做慈善。”
  
  公益的起点
  
  于立荣说,她开始做公益是从健康开始,主要是受到身边亲人和朋友的触动。
  
  她的圈子都是三四十岁,这些人很忙,他们不仅顾不上自己的健康,也顾不上家里人的健康,正好那两年她的哥哥肝癌去世,另一个哥哥是脑出血,妈妈也病故,这种情况下她觉得健康生活的理念特别重要,“就像一辆车一样,五千公里或是一万公里就要去验检,问问身边的人,平时压力那么大,根本就不注重健康。”
  
  所以,于立荣从2008年就开始提出“凌盛公益健康行”,在全国搞了上百场公益性讲座,像积水潭医院、同仁医院、儿童医院、肿瘤医院、武警总医院都来参加健康行活动,而且都是义务的,“某位院长一直在提倡每天快走一万步,他本来比较胖,现在他也是这个受益者,肿瘤医院的院长说要体检。听课的这些人就真的到医院去体检了,很多人都发现了问题,发现了病变的癌指标,就及时去做了治疗。还有一些人不爱运动,听了讲座后就每天开始跑步运动,过了几个月打来电话:‘于总,你看我现在瘦成什么样了,拍了照片给我看,我当时感觉很有成就感。’”
  
  2007年12月,于立荣偶然到了北京平谷的一所小学。当看到学校的场景很震惊,“北京怎么还有这样条件落后的学校?”比她当时上的学校还破旧,桌子、椅子磕的破损的严重,她捐了15万元现金重修了操场,又重新粉刷了教室,把电教室的电脑全部更换,课桌和椅子全部换新,还赠送了不少名人字画。
  
  凌盛公司六周年庆典的时候,于立荣和公司股东们统一商议并核算,决定每年拿出利润的百分之五做公益。2012年元旦,凌盛集团人账户上还有300多万没捐出去,于立荣通过北京市教委,将钱捐到了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她在联合大学设立了一个10年计划的奖学金,每年选出一批优秀的大学生进行资助。
  
  不久前,她回到学校去看了看,碰到两个孩子,其中一个孩子在学校当班长,他是听障生。“这一万元奖金你打算怎么花了?”于立荣问。“丽荣姐,我做慈善了。”孩子说,自己在网上做了一个宣传片,教别人学手语,帮助像他一样听不到的人。
  
  第二个孩子是北京的,他说把一万元钱用来交了学费,因为父母都没有工作,还有一个妹妹,“剩下还有钱的话,我也拿出来做慈善。”于立荣认为,这些孩子同样了不起。
  
  在对外经贸大学,当时学校在推广孔子学院——中华文化走出去人才培养计划。于立荣觉得这个项目很有意义,她和学校签了九年的资助协议,一共资助1000万元;在北京电影学院,于立荣出资100万元奖励优秀教师;在首都师范大学,于立荣捐助1000万元,实施“首师大凌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她和北京市残联联系紧密,残联的负责人告诉她,“不能一提到残疾人就哭哭啼啼,残疾人应该是阳光的,残疾人也应该站出来做公益。”结果,残联在北京市的残疾人大学生中评选出来做公益的阳光天使,于立荣又资助了100万元。
  
  2015年中秋节,于立荣号召员工捐钱为平谷一个学校做“月亮图书馆计划”,北京电视台中秋晚会现场众筹。平谷有一些父母得病或是下岗而导致家庭困难上不起学的孩子,于立荣又拿出60万元帮助学习优秀的学生解决学费及生活费用。
 


责任编辑:b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