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得其他主要创始人意见后,陈一丹制定了卸任时间表。用两年时间培养新人的同时,他对腾讯进行了一轮全盘管理架构调整,以企业整体规划进行内部利益分割。他主持设计了新的人才培养制度,并推动企业文化变革。
在腾讯,陈一丹向以稳健著称,他追求结果导向,善于从目标倒推实施步骤。投巨资办大学,他却并没要求清楚的输出结果,他承认当时有点随缘心态,情怀驱动占了一半。
“公益与商业不同,只要这个事情有用,就可以去做,未必要先看到一个明确的结果,这就是公益嘛。可以不要结果,但要效果。”
对于武汉学院未来发展方向,陈一丹是明确的,但具体如何成长,他觉得动态将成为常态。“你的小孩长大要对社会有用,要幸福,要快乐,朝这个方向去就不会错。中途摔倒了怎么办?读书怎么安排?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我希望形成这种动态办学。”
他不想武汉学院闭门造车,除了校务管理外,陈一丹也尝试提供机会,让企业经验与教育相融合。
1951年,斯坦福大学创建斯坦福科技园,并向企业出租场地获得收入,因此吸引了一批新创企业,形成高技术工业园区,这成为硅谷雏形。硅谷最早的创业者就是斯坦福大学的两名毕业生,威廉·休利特(Wiliam Hewlett)和戴维·帕卡特(David Packard),他们创办了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
对于企业来说,斯坦福无疑是最理想的人才池,而开放办学的机制,也让斯坦福的人才更能了解社会和企业所需。
“用办企业的方式来办教育,这句话我觉得可能会引发争议或者是不一定对。我觉得还是要按教育规律来,在此基础上,吸纳一些企业经验。武院跟企业合作,是符合教育规律的。”
武汉学院定位为国际化应用型专业大学,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文学、理学、工学和艺术学7个门类,方向更为落地。为增强学生的实操能力,还聘任企业高管开班授课,如搜狗公司王小川、腾讯人力资源副总陈双华、港中旅酒店有限公司董事长许慕韩、ICAEW大中华区总监黎日忠等人。
“他们都不叫特聘教授,而是叫应用型教授。这跟企业是最直接相关的,相互融合,后面还要加大这个方向上的开拓。”陈一丹说。
除了校企合作,陈一丹也希望与其他学校增加交流,比如教学、研究上的合作,现有交换生机制如何从单方面输出拓展为双方互动等。互动对象并不限于国内高校,国际化已是武院发展的必经之路,这些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这是个开始,我想后面会引入更多资源。比如某个创新项目,如果谁愿意,那就来投入。校监负责建立这个平台,武院要走多远,大家一起来喽。”
公益文化更重要
退休后,陈一丹仍是腾讯慈善基金会名誉理事长,除了一些老同事找他交流企业文化方面的事务之外,他在腾讯投入精力最多的就是公益部分。每次来办公室,几乎都是约了负责公益事务的同事。
腾讯创立初期,企业的发展让管理者开始思考回馈用户和社会。陈一丹回忆,那时候零零碎碎总想做点什么事情,比如向贫困地区捐赠旧电脑一类的硬件设施。
2004年6月1日,《基金会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半个月后,腾讯在香港联交所上市。陈一丹考虑将腾讯细碎的公益支出系统化、制度化。
两年后,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成立,这也是中国首家由互联网企业发起的公益基金会,此后,腾讯每年会从企业利润中拨款给基金会。资金与人都具备了,陈一丹开始探索互联网公益模式。
“探索网络是我们的优势。”陈一丹至今记得早期腾讯的一些网络公益尝试。“在腾讯平台,你做了好事,捐了一块钱,你的账号会长出一个爱心果,我记得那个产品还长棵树,有里程碑的。”
2008年汶川地震,腾讯基金会向灾区捐款2000万。“但网民怎么参与?”陈一丹将网络支付、公募基金会等资源进行整合,因腾讯基金会是非公募基金会,便用“拉郎配”的方式,将公募基金会对接给捐款人。“结果捐了两千多万,很多都是一块钱两块钱。”陈一丹说,这才是最让他开心的,因为钱的背后,是更多人的参与。
“公益是什么?对公有益,对身边的人有益,对我们所连接的世界有益。这个有益仅仅是出钱吗?不是的。我是希望能够出现一种公益文化。”
2008年之后,公众捐赠热情大幅回落,没人捐款了。
陈一丹提出公益2.0模式,并开展一些常态化公益项目,在腾讯主持开创了“腾讯月捐”“腾讯乐捐”“腾讯筑德基金”“腾讯筑梦新乡村”等多个创新公益项目。
2012年,陈一丹推动搭建的腾讯网络捐款平台收到网友捐款累计突破1亿元。
今年9月初,腾讯发起中国首个互联网公益日活动“99公益日”。活动启动当天,陈一丹为活动做了题为《信任连接公益的时代即将开启》的致辞。
自9月7日0时至9月9日24时,网友参与99公益日活动,通过腾讯公益平台捐款1.2亿元,参与人次超过200万,捐赠金额、参与人数均创下国内互联网的募捐记录。
这一成果让陈一丹觉得欣喜,也很感慨。“在PC年代,腾讯公益平台用五六年时间不断创新项目,才达到一个亿,我们当时很开心啊,已经全国最大了。”当时的他没想到,社交网络下的99公益日,3天就超过了5年的数字。
“今天到3.0、4.0、5.0,再变成移动物联网、社交化,但总体这个趋势是跟社会链接互动的,这个精神没有变,你不是孤单地做自己。”
对于陈一丹来说,今年的99公益日不过是个开始,明年还会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出现更多的公益玩法。他希望99公益日能成为公益概念甚至是一种公益文化,长远地走下去。
自创办至今,腾讯网上募款平台累计募款额已达5亿。陈一丹觉得另一组数字更重要——捐款人次超过3600万,对于在整个社会建立公益文化来说,这或许更有价值。
老祖宗哪会骗你
陈一丹热衷中国传统文化,他看重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以及文化所承载的信仰。出钱做公益,是他的“财布施”,推动网络公益、创新办学模式、推广传统文化则都算作是他的“法布施”。
2013年6月26日,陈一丹倡立的腾讯传统文化频道上线运行。而此前3个月,他投入1000万原始基金,在深圳市成立陈一丹公益慈善基金会。该基金会为非公募,以弘扬、复兴、繁荣中华传统文化与教育为宗旨。
陈一丹基金会打造了“一片丹心”和“一树丹枫”两大主要公益品牌。
“一片丹心”下,2012年8月,陈一丹出资1300多万元,捐建了汕头潮南区田心中学高中部慈英楼及配套设施。慈英楼的落成结束陇田镇田心片区长达30年来无高中学历的历史。基金会还先后在田心中学设立了“慈英奖学金”和“慈英奖教金”。
陈一丹通过基金会先后两次共捐资5000万元,为武院建造现代化数字图书馆,并配置百万册图书典籍。此外,图书馆内将设立典籍库,这将成为国内高校中规模最大的典籍藏馆之一。典籍库包括《四库全书》《大藏经》和《道藏》等,涵括儒释道等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典籍。这些图书全部提供给师生借阅外,还将向社会公众开放阅览,以武汉学院的人文氛围,辐射社区人文建设。
“一树丹枫”里,则开展了传统梵呗音乐传承项目、苗绣项目,以及非遗文化作品出版公益资助项目。
陈一丹相信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他说,“老祖宗哪会骗你?他写这个东西,用那么多年累积智慧,他干嘛要这样?他肯定是为你好的嘛。”
经历过战争与文革,中国传统文化已没落不堪,而经济的迅速腾飞缺少文化匹配,逐渐产生出越来越多扭曲的价值观。
他认为中国人信仰的载体是千百年来积淀的儒释道文化。“你说佛教是不是宗教?是。但是它熏陶下来的是文化。”
他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财富的意义。他说财富只是工具,如何使用,归根结底还是使用者的价值观在起作用。他理解的财富正如流动的水,因不同的社会分工、不同的时代与契机,因战争与和平等等因素而不停流动。每个掌握财富的人,都不过是财富暂时的持有者和管理者。
“财富就在你手里保留那么一段时间,这段时间你能做点什么?今天我有幸有一点财富,那我就用这点财富做些事情。”
武院校训为“明德创新,解行并进”,这是陈一丹2010年提出的。2012年3月,武院又开设“明德讲堂”系列讲座。围绕唐诗宋词、周易周礼、孔孟思想、孙子兵法等诸子百家和其他传统国学内容,延请学者、名家为师生作定期主题演讲与互动交流。现在已是最受武院师生欢迎的“第二课堂”之一,同时也成为武院重要的文化传播平台。
“明德”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陈一丹希望学生能真正领悟传统文化奥义,并能“解行并进”。
“人生一世,用了这个名字、身躯,都只是借的。如何把本性做好?不是别人评价的,而是你要自知。自知何来?‘信解行证’。知识只是解,你要行,要证。”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