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慈善企业家
马云:我为什么拒绝巴菲特的裸捐邀请
2015-09-21 17:09:31    解放军日报

   解放日报解放网讯(记者 徐蓓)近日,在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联合银泰集团共同发起的中国首个社会公益管理硕士项目开学典礼上,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为新生上了第一课。

 
  巴菲特曾经邀请马云裸捐,马云表示,改革开放30年,企业家的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家的第一责任应该把钱花在投资上,创造更多的就业,创造财富。如果不把这个做好,在今天这样的年龄就把钱捐掉对中国没有好处。
 
  以下是演讲内容精编。
 
  做企业从来都是有压力的,从来没有轻松过。我自己创业20多年,多数时间都在赚钱,所以我那时候的目标是“前20年挣钱,后30年花钱”。你看比尔·盖茨,很多年前他当微软CEO的时候还是精神气爽、意气勃发,但干了两三年公益以后,头发白了,背也不行了,讲话的语气都不对。其实花钱确实比挣钱要难很多。
 
  我今天不是讲课,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些看法和思考,讲几个小故事。
 
  [首富的“富”应该是负责任的“负”]
 
  第一个故事关于裸捐。巴菲特把钱捐给比尔·盖茨时,到北京搞一次晚宴,请中国很多成功企业家去,希望大家裸捐。我思考了好久要不要去。在开会之前,我先和这两个人在一个小房间里探讨了一些问题。我对巴菲特说,“你现在80多岁了?”他说“是”,我说,“你40岁的时候,为什么不捐?我要是80岁我就都捐了,一分钱不剩。”
 
  我告诉巴菲特,第一,因为今天的中国发展还不平衡,北、上、广、深并不能代表中国经济的真正情况。中国的东部不错,中部和西部贫困地区还很多。改革开放30年,由于资源有限,中国企业家的第一责任应该是把钱花在投资上,创造更多的就业和财富。否则,在尚且能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的年龄就把钱捐掉,等于一种浪费,那样对中国也没有好处。
 
  第二,你可以把钱交给比尔·盖茨,我们能把钱交给谁?中国的公益能走下来不容易,虽然靠着大家的努力(包括每一个慈善从业者和政府官员)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毕竟缺乏基础设施、法律体系和整个人才体系的培养,并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做起来的。更何况,公益并不好做,比尔·盖茨这么出色的企业家做了公益以后都心力交瘁,我们国家把公益交给谁才能干好?
 
  最后我说,今天你们要求大家捐款,可能是干了坏事,把我们搞得很尴尬。不捐吧,也许有人会觉得中国的企业家没有用;捐吧,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你怎么不先去各种慈善基础设施更完善的东京、伦敦谈谈,反而先跑到中国来?听到这里,他们才承认我讲的有道理,吃饭的时候对裸捐也只字未提。不过这比尔·盖茨不放心,老给我打电话,问什么时候捐。
 
  我一直认为,企业家的钱其实不是企业家的,虽然大家都说马云现在是中国首富,但我认为首富的“富”应该是负责任的“负”。如果企业家认为手里的钱只是自己的,尽可以花天酒地,花上几十亿,那最后一定会呆在监狱里。有一两百万的时候可能还觉得很幸福,这是自己的钱,可以随意支配;可是有一两千万的时候,麻烦就来了。他们要考虑人民币会不会贬值,这些钱是投股票、买债券,还是放在余额宝里好,因为没有一个办法能保证收益,所以有钱了反而就麻烦了,一大堆事围着你转,天天都得为钱折腾。
 
  当手里有几十亿的时候,你要记得,这不是你的钱,这是社会对你的信任,委托你来代管这些钱,做投资来回报社会。你要有担当的责任,想办法把钱管理好,而不能简单地直接就捐出去——那需要在人才、组织、体系等都准备好以后。
 
  也许你们今天还不理解,但总有一天你们会知道,花钱比挣钱难太多了。大家说比尔·盖茨捐了几百亿,我有这么多我也捐。我20年来一直很努力,因为我知道,后面30年我是要花钱的。但是为了有不断的钱,我得先把公司制度建好,使我走的时候,还是有钱可以花。到那时候,我还花钱干嘛呢?无非就是把钱捐出去,把慈善做得更好。
 
  [捐钱改变的不是灾区,而是你自己]
 
  第二个故事是日本大地震。在日本遇到大海啸时,我国云南也发生了地震。每次灾难,我们公司内部都会自发捐款,但那一次出现了不同的声音,有人说不能捐给日本人。可最后的结果是,给日本捐了500万,给云南捐的比日本少一点,那就更麻烦了,一片骂声。
 
  最后我给大家写了一封信。我说关于捐款,你捐是对的,不捐也是对的,但是你自己不捐也不让别人捐那是错的。今天你们捐出去的钱,对灾区有什么用呢?靠这一两百万,靠你的四五十块钱,你觉得很了不起,但整个灾区不会因为你的这点钱发生变化。任何一个国家,都不会因为某一次捐款而真正解决灾难带来的巨大问题。
 
  捐钱改变的不是灾区,而是你自己。因为这是你发自内心的一个举动,你改变了自己,世界自然会随之改变。做公益和慈善是一种福报,能够帮助别人也是一种福气,至少代表你有时间、有一些资源可以参与公益。
 
  当时还有同事想亲自去灾区,我说别瞎捣乱,你们去了也救不了几个人,只是添乱而已,救人是专业人士干的事。你们在背后能做什么呢?你的关心和问候,你转发的微博,甚至等到救灾过后多参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建设,帮农民工卖点货,就是最大的公益。
 
  [做公益需要企业家、科学家和媒体]
 
  我现在还担任中国TNC大自然保护协会的中国主席和全球董事。之前我没搞清楚那是什么组织,但到芝加哥、华盛顿开了3天的会以后,我特别震撼。没想到,全世界那么多企业家,他们本来就特别忙,还能花那么多的时间去开会,分组讨论巴西、秘鲁、马来西亚的自然保护项目,有的研究财务,有的研究方向,中午只吃一顿饭,两片面包一杯冷水——而严格说起来,这些事情跟他们并没有直接的关系。
 
  第一天我还特搓火,第二天就被感动了,第三天我也积极参与。因为要熬三天,三天下来,我几乎每天要吸氧,特别累。这个公益机构最感动人的是,他们关心全世界跟自己看似毫无关系的事——秘鲁的那几只猴子跟美国人有什么关系?但他们就是很认真。为什么?因为热爱。他们热爱这个事情,就是好这口,没有钱也肯干。
 
  有三部分人让我很感动,企业家、科学家和社会媒体,人家的组织架构很有意思。企业家注重效率,要用最少的钱办最大的事,讲究有结果;科学家教大家怎样正确地做事,告诉公众怎么保护环境;媒体人负责跟社会沟通,告诉大家这件事情很重要,赶紧把钱拿过来。
 
  我本来以为植树造林很好,砍了再种两棵就是了;但科学家说树砍掉以后再种上再好的树,就像人的肺坏掉了补一个人工的,质量再好也不如原来的肺好,所以原生的树千万不能砍。我本来以为养老虎是件伟大的事,后来科学家们告诉我,人工养的虎跟宠物猫狗一样,放到原始森林就会死掉,因为野生的老虎要捕食,都是按照父母教的咬脖子,但人工养的只会乱咬,等于是养的大猫,给人看看而已。我以前还觉得建水库和发电站很好,后来才知道,发电站对河道治理有那么多的损害。所以行行有专业,行行有专家,企业家、科学家和社会媒体缺一不可,怎样组织起来跟政府沟通,中间的学问大了去了。
 
  虽然中国的公益事业进步很大,但跟其他国家一比,我们还差得很远,应该承认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并虚心学习。人与人之间不怕有距离,就怕不知道有距离,那才是悲剧。我们可以跟欧美方面多学习一下制度和体系,学一些正确的方向和做事方法,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两方面都非常重要。
 
  美国中央公园就很有意思,在纽约占了这么一大块地,里面什么也不能干,就是一块公园,并且把这块地保护起来,世世代代不允许做房地产开发,以至于今天,中央公园的边上都是房子。只可惜,我们知道得太晚,现在中国已经没有这样的地了,否则我保证再贵也要买一块,就不允许盖房子,也永远不许挖。当年是不知道这些,即使知道了也没有钱;现在是有了钱,但没有地了。不过,这些理念和思想我们还是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学人家怎么干,踏踏实实干。
 
  [慈善要低调,公益要高调]
 
  今天的雾霾不是今天造成的,是之前我们没有经验造成的,在座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思考,我们今天应该做些什么。
 
  抱怨没有用,不要抱怨,既来之则处理之。怎么处理?做公益和慈善。公益和慈善还是有点差异的。公益在于给予,在于参与,它不一定要给钱,主要给的是时间和一点点行动,重在唤醒人性的闪光点;而慈善最容易,慈善基本上就是给钱。
 
  其实给钱真的很容易,但是有时给钱惹来的麻烦超乎你的想象。我们都犯过这样的错:把钱捐给某个机构,结果惹出很严重的麻烦,因为这个机构不专业。我觉得,花钱做慈善,心里舒服很重要,即使浪费一块钱也是浪费;但如果能把一百万甚至一个亿花到正确的地方,你心里就会特高兴,因为你觉得这是对的,必须这么干。希望大家也思考一下。
 
  真正了不起的不是公益慈善本身,而是你因此改变了自己,这个世界自然也会跟着改变。所以我挺鼓励大家参与公益行动,有能力做一些慈善,也挺好。慈善要低调做,公益要高调做,其实捐一块钱跟捐一个亿没有差异,付出了努力已经相当了不起。我尊重捐几百万的,但是我更尊重每个月收入只有几百块钱,却能坚持拿出几块钱捐款,甚至每天捐一两块的人,我认为这些人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了不起的。做公益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想明白从事这个行业能学到很多,也能参与很多;既可以看到很多善良的人心,也能看到丑陋的一面。
 
  公益是马拉松,不在意你能跑多快,最在意你是不是跑到头,因为我们在跟人性较量。我对人性了解得比较多,因为这么多年中,有人莫名其妙表扬我,也有人莫名其妙恨我。打击假货是跟人性在斗,所以很难,但不等于没有办法,还是得去斗。今后中国社会制度的完善不是靠政策,更重要是靠人心的平稳和随之而来的善良。所以,真正参与公益,就是要培养善心、善愿、善能、善利。在座的每个人都不要辜负善心、善愿,要把他们组织好并落实下来,变成一个又一个真正的行动。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