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慈善人物
资中筠:悄然进行的新公益变革
2015-11-03 15:57:44    财经杂志公众号

QQ截图20151105094657.jpg

   近年来,中国公益组织蓬勃发展。截至2014年底,全国共有正式登记的社会团体30.7万个,而正式注册的公益基金会只有4044个,其余从事公益事业,被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的有28.9万个。

  
  “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健康力量,”85岁的资中筠先生在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说,“对于解决目前中国的社会问题有重要意义,尽管成功注册的只是一小部分。”
  
  资中筠是著名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鲜为人知的是,她也是中国公益事业的重要推动者。十几年来,她不仅著书立说,而且亲身参与到公益组织的活动中,备受业界尊崇。
  
  资中筠:悄然进行的新公益变革
  
  资中筠在研究中美文化交流史的过程中意外发现,100年前中国的社会、文化、教育各个方面,到处都有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的影子,这让她对美国的基金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2003年她出版《散财之道:美国现代公益基金会述评》一书,本意是为研究美国20世纪的发展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却无意中为刚刚发轫的中国公益事业提供了难得的借鉴。
  
  此后十年间,这本书再版两次,成为公益人士和一些企业家的案头之书。难能可贵的是,年过80岁高龄的资中筠近年专程考察国外出现的新公益组织,补充了大量新鲜材料,不久前又推出了第四版,更名为《财富的责任与资本主义演变》。
  
  新书甫一面世,就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吴敬琏、张维迎、任志强等经济学家和企业家都给于高度评价。一位资深的公益人士说,“这本书对国外经验有充分的介绍,我们做公益事业的人不可不读。”
  
  资中筠指出,新公益模式正在欧美国家兴起,它将慈善的理念“从授之以鱼、授之以渔转向改变渔业生态”,“其雄心壮志是要改造资本主义”。
  
  “它代表了美国乃至一些其他发达国家的‘既得利益’精英的觉醒,”资中筠说,“他们推动的一场深刻变革正在悄然进行,也许可以相当于100年前美国的进步主义运动的改革。”
  
  公益基金会是工业化时代的产物
  
  《财经》:梳理公益慈善发展史我们发现,20世纪上半叶美国发展起来众多而庞大的公益基金会,这是其他国家都没有的现象。这是否和当时美国经济崛起有直接关系?
  
  资中筠:当然是有关系的。公益基金会是经济繁荣的产物,经济繁荣则是工业化急剧发展的成果。
  
  和农业时代相比,工业社会的生产方式不一样,积累财富的手段也不一样,而且财富积累的速度远远超过以前的任何社会阶段。19世纪末美国的工业生产超过了英国,20世纪初出现大财团,贫富差距尖锐化,令人不能忍受,社会矛盾激化。自欧洲启蒙运动以来,权利平等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美国人除此之外更加强调在机会平等的基础上通过公平竞争发家致富,再加上基督教鼓励捐赠的传统,所以,无论是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美国都有发展公益事业的土壤。
  
  《财经》:奇怪的是,为什么同时代的欧洲没有像美国这样,发展起数量巨大的基金会呢?
  
  资中筠:美国发展和欧洲有时间差。19世纪中叶,欧洲贫富分化非常尖锐的时候,各种改良思想,包括形形色色的社会主义思潮开始发展起来,《共产党宣言》就是在1848年问世的。面对越来越大的革命压力,一些欧洲国家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建立社会福利政策,以缓解社会矛盾。
  
  最早开始实行比较完备的社会福利政策的是普鲁士的首相俾斯麦,英国在社会福利建设方面做得也比较好。恩格斯1845年出版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描写了英国工人的悲惨境遇。但是40年后,恩格斯在该书德文版再版序言里承认,“这本书里所描写的那些最令人触目惊心的恶劣现象,现在或者已被消除,或者已经不那样明显。”
  
  《财经》:看来,欧洲的福利政策是社会主义思潮推动和革命压力的结果。
  
  资中筠:是的。19世纪最后30年里,美国社会两极分化加剧,阶级冲突不断。欧洲的革命为美国提出了警示。那些富裕起来的资本家不愿意看到社会动荡,当然更怕社会主义革命。就像钢铁大王卡耐基所说,一个社会不能拆了重来。他觉得,美国社会制度很好,只需要对弊病加以改良。自己的能干和聪明是上帝赋予的,就应该照顾不如自己幸运的穷兄弟。自己既能经营企业赚钱,也有能力经营一种组织,最有效地花钱来解决社会问题。
  
  这种想法在美国资本家中很有代表性。于是,他们纷纷捐资建立公益基金会,开创了诸多事业。因此,美国的公益基金会是工业社会的产物,和农业社会的慈善模式不同。
  
  《财经》:既然美国公益基金会并非资本家单纯发善心,而是要解决社会问题,那么从整个20世纪看,公益基金会在推动美国社会进步方面发挥了哪些作用?
  
  资中筠:在美国政府实行福利政策之前,公益基金会发挥的作用比较大,尤其是在教育和医疗方面。例如,1936年卡耐基基金会捐给教育的经费,就超过了联邦政府的教育预算。
  
  卡耐基有一句名言:“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这些资本家富起来以后把钱捐出来做公益,既可以为自己赢得美名,也可以避免子女成为纨绔子弟。最重要的是,他们带领了一种社会风气,整个社会无形中向健康方面发展。
  
  自罗斯福“新政”之后,政府作用日益扩大,福利制度逐步形成。公益基金会所起的是辅助作用,但是,公益基金会仍在继续成长,作为整体,在美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中仍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政府主导的福利不可能覆盖社会所有方面的需求。
  
  “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悄然进行”
  
  《财经》:最近十几年,新公益在美国社会迅速兴起。和传统公益基金会比起来,这种新公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资中筠:实际上这种“新公益”大约从上世纪80年代就已经开始兴起了。近十几年更成规模。概括而言,新公益是以追求影响力和效率为目标,营利与非营利混合的公益模式。
  
  小额信贷就是基于这种理念的创举。不过当前的新公益已经远远超出这一种形式,在美国以及其他国家派生出许多不同的模式,令人眼花


责任编辑:b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