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陕西省慈善协会会长刘维隆
慈善公益报(本报记者 钟 伟) 6月4日, “2017丝绸之路国际慈善公益合作与可持续发展高峰论坛”在西安隆重举行。作为“2017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第21届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的组成部分,论坛旨在实施“一带一路”共建战略,搭建慈善公益组织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国内外慈善公益领域的专家学者、实务精英们齐聚一堂,用诸多有见地的观点和建议,为“一带一路”国际慈善公益事业交流与合作明确方向、勾画蓝图、凝聚共识。
在论坛上陕西省慈善协会会长刘维隆在接受《慈善公益报》记者采访时,详细讲述了陕西省慈善协会的公益发展道路。
积极探索创新发展
据刘维隆介绍,慈善和公益,是“一带一路”沿途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担负着建设现代“一带一路”重镇的使命,陕西省有责任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
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创新往往与变革相伴,慈善公益事业“走出去”仍面临一些局限和瓶颈问题,需要更好提升、造血、升级,才能推动慈善事业的创新发展与转型重构。
慈善公益事业恢复发展于改革开放和社会巨变的关键时期,在社会转型变迁的推动下,慈善事业在参与社会建设和推动社会发展上进行了积极探索。
《慈善法》的实施,勾勒出了多元共治的“大慈善”发展格局,开创了独具特色的慈善发展之路,成为现代慈善事业转型的首要任务。
慈善创新与转型是社会治理体系调整中的关键议题,作为国家与社会关系调整的过程与结果,不同类型的慈善组织转型变迁有其一致性,但又有着各自不同的变迁机制和路径。而各具特色的创新与发展之路又折射出了慈善事业转向中的变迁轨迹。
刘维隆谈道,陕西省慈善协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创新发展为主线,在慈善文化、慈善募集、志愿服务、慈善实业、网络慈善、金融慈善、开放联合、社区慈善、组织建设、公益创投十个方面开拓创新,砥砺奋进。以“大爱情怀、团结奋斗、务实双创、追求卓越、清正廉明”为内核的慈善精神贯穿于创新攻坚、转型发展始终。
20年间,在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关怀支持下,一代代慈善人在默默耕耘。在社会各界的担当奉献下,各级慈善组织蓬勃发展,募集款物越来越多,甚至成倍增长,志愿服务更是积极踊跃,爱心涌动。
刘维隆同时也强调,现阶段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慈善事业正经历着由政府管控转向多元治理,由资源垄断转向市场竞争,由精英慈善向大众慈善转型的重大变革期。特别是金融慈善、社会价值投资、社会创新、社区慈善、网络慈善等新型实践形式的出现给慈善事业发展带来了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冲击。如何应对转型的挑战,打造慈善事业的升级版,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多方协作共同参与
刘维隆向《慈善公益报》记者介绍说,慈善不仅是慈善人的事,更是全社会的事,需要多方协作,共同参与。政府、企业、媒体、社会组织、志愿者和普通公众都是慈善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行动主体。因此,搭建合作平台,深化务实合作,即是构建新型慈善生态系统的题中之意,也是促进慈善事业转型发展的战略之举。
破除传统思维禁锢,跨越发展桎梏藩篱,以重塑个体与社会关系为己任,立足国情民意,发挥传统慈善文化影响力,包容吸纳西方现代慈善优势,在不同慈善事业发展主体间构筑有序参与和良性互动的新格局,促进慈善主体间的多元互补与和谐共生,提升慈善组织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的能力与水平。
刘维隆指出,慈善无国界,发展慈善公益事业已成为跨越不同肤色、种族、信仰、文化的全球价值理念,成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实现人类福祉的重要力量。
同道而相益、同心而共济,自“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倡议提出以来,众多慈善组织纷纷走出国门,通过参与国际性会议、参与人道主义救援、实施社会民生项目、开展慈善人文交流合作等方式赋予了现代慈善新的内涵。我们要想方设法地提升、造血、升级,以便更好推动慈善事业的创新发展与转型重构。
“嘤其鸣矣 求其友声”,陕西省慈善协会将倡议转化为机制,把共识变成行动,在平等、合作、开放、包容的价值理念的指导下,推动互利共赢,明确合作方向;密切政策协调,对接发展战略;依托项目驱动,深化务实合作,以此次论坛为起点,携手迈向创新、发展、合作、共赢的明天。
责任编辑:b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