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项目
“一老一少”两肩担 一桩一件总关情 ——富于特色的陕西省安康市慈善项目
2017-06-01 14:49:22    慈善公益报

   ——富于特色的陕西省安康市慈善项目

 
  慈善公益报(王国勋  本报记者  李济慈)陕西省慈善协会会长刘维隆曾总结道:“目前,全省慈善工作的重点是‘一老一少’,关爱留守儿童和文化养老是我们慈善工作的重点。这两项工作只有延伸到社区、农村,才是真正的慈善。”安康市慈善协会正是这一工作思路的积极践行者,通过多年的努力实践,其慈善项目及活动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安康经验”。
 
  在文化养老方面,他们勤于探索,建立起了市、区(县)、镇、村多级老年学校及养老机构,实现了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增值服务与志愿服务相结合的保障机制,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养老网络体系;在关爱留守儿童方面,他们创立了富于特色的“校内建家、社会托管”双轨制关爱模式,受到全国妇联、教育部、农民工办的表彰,并向全国推广。
 
  文化养老 彰显善德孝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崇老文化的兴起,人们对养老的理解已经突破了传统意识中单纯的物质帮助,而是增添了更多的文化与精神内容。文化养老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在安康市慈善协会构建慈善养老的具体规划中,将文化养老作为工作重点之一,提出了面向百姓兴办老年人学校,为更多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的养老服务。
 
  他们以老干部活动中心为基础,建起了“安康老年大学”,其间设有健身房、舞蹈厅、乒乓球室、台球室、阅览室、书画室等23个功能完备的活动室,并开设了国画、书法、体育、声乐、器乐、舞蹈等9个系13个专业44个教学班,学员现有800余人。
 
  安康市既有条件优越的“老年大学”,也有遍布社区的老年学校。在石泉县北街社区广场,有上百名老人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北街社区现有老年人2527人,有腰鼓队、合唱队、乒乓球队等8个活动小组。茨沟镇现有居民21000人,60岁以上老人近2600余人。茨沟镇老年学校校长由镇慈善分会会长担任,授课教师由镇教育中心教师担任。目前,茨沟镇慈善分会正着手为每个行政村开办一所老年学校,其间有活动场地、有专业教师、有志愿者组织,并设有老年互助基金。
 
  除去社区与乡镇老年学校,养老机构也是文化养老的重要载体。在安康市北街社区,丰富区内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已成为慈善工作的重点,尤其是对65岁以上的空巢老人,为了丰富他们的生活、排遣他们的孤寂,社区提供了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针对一些行动不便的老人,社区还增加了居家上门服务,照料老人生活。社区内部设有日间照料中心,县医院进驻社区设立了医疗室,通过建档立卡为老人提供医疗护理。
 
  安康市旬阳县老年活动中心内分设了老年公寓和敬老院,其中收费性老年公寓托管180人,政府赡养的孤寡老人150余名。老人房间内电视、空调、呼叫器、洗浴室及日常生活用品和设施一应俱全;活动健身区设有广场舞台、健身器材等。餐饮区域整洁卫生,食谱营养科学,医务室药品齐全,医养结合,保障了老人安享晚年。中心负责人贾守德表示,“中心充分利用了场地、设施的优势,突出文化养老,满足了老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校内有家 校外有大家
 
  截至2016年年底,安康全市留守儿童数量为30132人,其中由外祖父母监护的26331人,占87.4%;由亲戚朋友监护的1659人,占5.5%;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的1157人,占3.8%;无人监护的985人,占3.3%。处在身体与心理发育关键期的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着亲情缺失、家庭教育缺位、心理失衡、行为失管等各种不良现象,且容易遭到意外伤害或不法伤害,出现智力发育落后、人生机遇短缺等深层次问题,解决它们已成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安康市一方面从政策与机制上对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进行规划;另一方面则从实地着手,在每个县区扎实推进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做到了无死角、无遗漏。目前安康全市共有九年义务教育学校746所,共建立“关爱留守儿童之家”424所,范围涵盖所有农村寄宿制学校,每个学校均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关爱工作制度,这种做法被称为“校内建家”。
 
  “校内建家”充分发挥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主体作用,但是还有一些不寄宿的留守儿童(学生)放学后以及假期中无人无处提供食宿、学习辅导、生活看护等问题,于是“校外托管”社会关爱机构应运而生。
 
  据不完全统计,安康目前拥有“校外托管”模式的留守儿童社会关爱机构70多家,分布在安康的各个县(区)、镇、社区,共托管留守儿童5000多人,为他们的未来投下了一道温馨之光。


责任编辑:b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