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善公益报>草根慈善
杨志奇:希望推广慈善演出回报社会
2015-12-14 14:11:15    中山日报

   与人聊起舞蹈,今年38岁的杨志奇神采飞扬,手舞足蹈,十分投入。比起“舞者”,他更爱用“舞蹈演员”来定义自己的身份。在中山打拼18年,杨志奇已经接连开设了三间舞蹈培训工作室,取名“圆梦”。12月9日,一个磅礴雨天的中午,记者走进了他的世界。

  
  ■15岁“触电”舞蹈
  
  身材匀称,体态优雅,举手投足间有一股轻灵之态,这是杨志奇给人的第一印象。
  
  出生在湛江遂溪一个农村家庭的杨志奇说,老家靠海,盛行龙母文化,记忆中五六岁时,他就常常跟着父亲到镇上的集市中听木偶戏和粤曲。每次回程坐在父亲自行车上,他都能把听戏的故事情节绘声绘色地从头到尾讲给父亲听。“这该是对我早期音乐舞蹈的启蒙教育。”
  
  1992年,杨志奇15岁,还在读初中,港台文化开始向内地流行传播。“在一次学校晚会中,我组织同学用舞蹈表演了刘德华的《独自去偷欢》和郭富城的《对你爱不完》,取得了很大反响。”杨志奇说,学校老师是从他的这次表演中发现他对舞蹈有着与众不同的天赋,希望他能把舞蹈作为一个专业学习。
  
  在老师的鼓励下,杨志奇向父母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父母很支持我,当下给了我500元去广西玉林学舞,在那里学习两个月,因不适应当地气候,我就回家了。”杨志奇说,但那段不长的学舞经历却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玉林期间,老师每天高强度高难度的训练,让我对舞蹈有了新的认识。”
  
  1994年,杨志奇考上了湛江艺术学校。每天早上5点20分,杨志奇都准时到舞蹈室练习,春去秋来从不间断。“在学校三年里,我每天至少花10—12个小时在舞蹈室里练功。”
  
  “这三年对我的塑造和改变很大,不仅学会了舞蹈的基本技能、编舞,也训练了我的恒心和专注度。”杨志奇说,“我那时随时随地会创造条件练功,如果一天不练功,感觉肌肉都有饥渴感,我要拉它、踢它、训练它。”
  
  凭借着不懈的努力,1997年,杨志奇成功考上北京舞蹈学院,被古典舞专业和舞蹈学专业两个专业同时录取。“当时老师告诉我,去那里上学需要每年8000元的学费和6万元的赞助费,但家里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在与家人商议后,最终决定放弃。”
  
  ■在中山赚到第一桶金,在困境中成长
  
  带着失落的心情,通过湛江一个舞团团长的介绍,杨志奇来到中山寻求发展机会,并考进了当时的玻璃厂艺术团。
  
  1999年底,杨志奇辞去艺术团的工作,开始在体育馆的一家健身房当健身教练。“那时中山的健身操、运动器材还没有将舞蹈带入健身操的先例,我开办了一种健身项目,称之为形体舞。”
  
  随着经验、人脉、客户群、资金的累积,杨志奇不再甘心做一个舞蹈培训老师。2001年,杨志奇在中山二路上开了第一间圆梦舞蹈培训中心,自己做起了老板。2003年,杨志奇将舞蹈培训中心搬迁到银通街。这个舞蹈中心一直开到2007年,一直处于盈利状态。
  
  2008年,杨志奇遇到了困境。“房地产开始发展,房租变高后,我原来的舞蹈中心被迫搬迁,但我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场地。”杨志奇坦言,他当时判断出现误差,错过了可以让他高速发展的五年时间。
  
  “但我并不后悔,这是人生成长经历的一部分。很多人跟我说,一个男人搞舞蹈不好吧,舞蹈是吃青春饭的职业,劝我放弃,但我已经把舞蹈当成终生事业来看,打心里热爱舞蹈。”杨志奇说,五年里他思考了很多,虽然没有了自己的培训场地,但他并未放弃自己的舞蹈专业,一直在外教学、提升自我。
  
  ■希望推广慈善演出,回报社会
  
  2013年,杨志奇才找到现在位于嘉富大厦的场地。两年时间里,杨志奇苦心经营着舞蹈中心,现已在东区、西区、古镇开设了三间培训中心。
  
  杨志奇说,一个真正的舞蹈演员应该是练和演并重的,“我想让我的学生完成这整体的艺术体验,不只是练习舞蹈这么简单,更要能演出。”
  
  “我现在已经给学生们排练了几个完整的舞蹈节目,计划年内排练出一台舞蹈晚会出来。”杨志奇说,他在中山打拼18年,他已经深深爱上了这座城市。“这里的创业环境相对公平,市民文明守序,是个宜居的好地方。”
  
  杨志奇说,是时候回报这个带给他无限美好的城市,他计划以慈善的名义找企业合作,明年3—9月期间把慈善晚会推广到老人院、福利院或外来工子弟等群体演出。“所筹集的善款一小部分用于演出场地的布置、租赁,剩余部分通过第三方捐给需要帮助的人。”
  
  “我希望通过我的行动影响我的学生和更多人参与慈善,让大家意识到舞蹈不仅仅可以塑造形体,更能带给人更多有意义的东西。”杨志奇表示。


责任编辑:b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