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台
两岸四地慈善盛会 6人获“爱心奖”
2015-12-14 11:41:53    南方都市报

QQ截图20151214113537.jpg

   日前,由港澳台湾慈善基金会主办的第10届爱心奖颁奖典礼在香港TVB电视城举行。来自中国大陆的慈善人士尚丙辉、朱常青及邓飞,香港的吕丽红和台湾的王建煊、高秉涵,被评选为本届爱心奖得主。据悉,获奖者每人获得美金8万元奖金,将全部用于公益事业。

  
  爱心善行撼动人心
  
  现场观众感动落泪
  
  颁奖典礼邀请到第10届爱心奖终审委员会主席梁爱诗、港澳台湾慈善基金会主席何玉美、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副局长许晓晖、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王振耀、吴修齐文教公益基金会董事林苍生、爱心奖创办人林添茂以及第10届爱心奖“爱心大使”汪明荃,共同主持亮灯仪式,喻意大家同心启动爱心,传播更多爱心正能量。
  
  经过基金会评审团的严谨评审,本届“爱心奖”甄选出6位得奖者,颁赠奖金、奖状及奖杯,以表扬他们的义行善举。每位得奖人奖金提高至8万美金,“爱心奖”成为华人世界最高奖额的慈善奖金。
  
  典礼中,两位司仪郑丹瑞、陈贝儿向在场观众介绍了每位获奖者的背景,配合大屏幕播出的纪实短片,彰显他们为社会无私奉献的精神。6位获奖者的爱心故事,让整晚颁奖礼洋溢着感人的氛围,现场不少观众因感动而落泪。
  
  著名艺人汪明荃在场向大家分享了她多年行善经验,并献唱《酒干倘卖无》一曲;得奖人吕丽红由杨千嬅为其颁奖,并率领20位小朋友表演舞蹈;台湾混障综艺团4位年轻女孩演出了精彩的舞蹈和音乐演奏,其中四肢截肢的郭韦齐表演了弹琴和跳舞,传达出身残心不残的讯息,获得满场热烈的掌声,也为整个颁奖礼掀起高潮。在最后的大合照中,当晚的颁奖典礼画上圆满句号。
  
  中国公益研究院院长、深圳国际公益学院院长王振耀表示,本届爱心奖不少获奖者都是平凡的人,但他们身上有闪光的特质,爱心奖将这些闪光点挖掘出来。他们所做的也许是小事,但这些小小的善举能汇聚成巨大的力量,推动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
  
  十年爱心历程
  
  携手南都首入内地
  
  创办“爱心奖”的是来自台湾台南的林添茂,他早年本着“一滴水融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的理念,结合乡亲在香港注册成立港澳台湾慈善基金会,并在2006年成立爱心奖,甄选表扬爱心楷模。自第五届起,“爱心奖”跨越海峡,以台湾为港、澳以外的第一站。创办以来,“爱心奖”已经走过十年历程。过去九年来,“爱心奖”已甄选出历届共50多名得奖人。
  
  今年,“爱心奖”首次将甄选爱心楷模的区域延伸进中国内地,这是基金会创办“爱心奖”以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南方都市报成为“爱心奖”内地战略合作媒体,负责地域辽阔的内地参选人初审和复审工作。通过南都的品牌影响力和公信力,“爱心奖”的影响力扩展至两岸四地。
  
  港澳台湾慈善基金会负责人强调,本次“爱心奖”进入内地,希望内地的爱心人士能够参与到该基金会的爱心活动中来,并与内地的公益机构增进交流与合作。
  
  香港政府前律政司司长、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今年再次出任终审委员会主席,为这项慈善活动加持。梁爱诗表示,基金会选择在这“十年有成”之际,将“爱心奖”推广至中国内地,除了是依创办人林添茂的初衷,向弘扬爱心到世界各地的目标迈进一大步;也是更展现基金会在感恩香港、感怀台湾的同时,心怀结合两岸四地携手行善,传扬爱心及展望丰硕成果的愿景。
  
  采写:南都记者喻映雪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获奖名单
  
  吕丽红(中国香港)
  
  最低薪校长幼稚园重生
  
  在挫折、难关面前,莫忘初衷,不让心里教书育人的热火轻易熄减。
  
  一位香港资深教育工作者,在人生的收成期,却选择一切从零开始;2009年出任位于元朗锦上路只有5名学生的村校元冈幼稚园校长,她一人身兼老师、校巴司机和杂工,每月领取薪金4500元至今,成为全港“最低薪校长”。她对教育的热情和承担,让5名即将失学的小孩重拾就学机会,让被社会遗忘的角落重现生机;以她真实教育故事为背景的港产片《五个小孩的校长》让许多人感动落泪。
  
  尚丙辉(中国大陆)
  
  最美破烂王长年助孤残
  
  帮助别人其实是帮助自己;在帮助别人中,我收获了内心的快乐。
  
  安徽人尚丙辉是广州天河区群辉废品回收站负责人,多年来和垃圾打交道,天生热心肠的他,20多年来助人无数,有“最美破烂王”的称号。他自认没有什么文化,却资助多名流浪儿童走进学堂;自己有病却舍不得花钱看病。一有余钱就扶贫济弱,利用废品回收站和关爱外来人员工作室,收留、扶助不少流浪者。仅仅去年他就帮了40多人,挽救4名没钱治病准备自杀的中老年人,更垫支各类医疗费用超过20万元人民币。
  
  朱常青(中国大陆)
  
  渐冻女学者争病友福利
  
  我想以自己的行为召唤人们,让越来越多志愿者加入帮助渐冻人的队伍,让越来越多的病友获得帮助,不再沉浸于悲哀绝望之中。
  
  命运给了她优秀的智慧和高尚的人品,却没有给她相应的健康体魄。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副教授朱常青,过去20多年罹患肌肉萎缩症(俗称渐冻人症),身体机能日渐衰退,目前依靠保姆24小时照顾饮食起居,但她并没有因此被困在墙内,多年来为建立神经肌肉疾病协会、为渐冻症患者立法保障而呼吁、奔波。当前她主要的目标是为内地400多万同类患者争取“大病医保”,防止更多渐冻人因病致贫。
  
  邓飞(中国大陆)
  
  媒体公益人柔软改变中国
  
  在邓飞的身上,有媒体的良知和公益的理想;面对社会问题,他不甘当旁观者,而是用行动促成改变。
  
  他曾是平面媒体的旗帜人物之一,10年来写下100多篇调查报告,他转身公益,借助互联网先后发起微博打拐、免费午餐、乡村儿童大病医保、e农计画等公益项目,推动中国公益慈善事业转型。他致力以爱和柔软的力量,有效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由他发起的“免费午餐”,是内地近年最成功的公益项目之一。5个多月募集到善款1690多万元,为1万多名孩子提供免费午餐,促使中央拨款和地方配给,改善699个最贫困县2600万名乡村儿童的营养和健康。
  
  王建煊(中国台湾)
  
  终生行善乐“圣人”捡“珍珠”
  
  人的身体不过是个躯壳,离开世界即归于尘土;在世之时,若不做些有意义的事情,真是枉费此生。
  
  一生在重要公职服务的台湾地区“监察院”前院长王建煊,自1996年起致力于教育及社会公益慈善工作,帮助贫困及弱势人士,有“王圣人”的称号;他先后成立5个慈善基金会,行善范围涵盖台湾、大陆、缅甸等地。他在大陆捐建希望小学,超过360所,最为人推崇的是推动“捡回珍珠计划”,对家庭特困及成绩特优的“双特生”,给予高中三年全额免费完成学业,将这些珍珠一样的孩子,从垃圾桶捡回来,让他们可以继续读书,点亮了他们的生命。
  
  高秉涵(中国台湾)
  
  穷律师送老兵骨灰“回家”
  
  人生的价值,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付出多少;我不是有钱人,但我不是穷人,我拥有着用不尽的爱心。
  
  今年80岁的高秉涵律师在两岸开放后,长年不辞辛劳,长途跋涉,将客死台湾的上百坛老兵的骨灰,抱回他们的大陆家乡,完成他们落叶归根、魂归故里的心愿。此义举经两岸媒体披露后,尤其2012年当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后,抱回的老兵骨灰,已从家乡菏泽籍和熟稔的乡亲骨灰,遍及大陆各省区从不相识的陌生人。
  
  


责任编辑:bj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