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开心是陈雪兰最大的安慰。她说:“对老人要有智慧,当成‘老小孩’,顺着他们的话,老人才会顺心。”
从最初的3名护工、57张床位到现在的45名护工、600张床位,从临海农村到椒江城区,民营养老院院长陈雪兰花了15年,换来眼前260位老人的幸福,也换来先后1000余位老人得到悉心照顾和托养——
“老爸,天气转冷了,添件衣裳吧!”椒江康平托老院院长陈雪兰手拿一件毛衣,要给90岁老人加衣服,被老人固执地拒绝。陈雪兰握着老人的手说:“老爸,你的手快凉成‘冰’了。”说话间,她像变魔术一般,将毛衣穿在老人身上。
随后,陈雪兰拿来镜子让老人照着看,“老爸,漂不漂亮?是不是跟小伙子一样?”老人被逗乐了,笑得很开心。陈雪兰打开手机拍摄功能:“老爸,我们合个影。”她紧贴着老人,拍下温馨一幕。
陈雪兰口中的“老爸”,是住在她创办的椒江康平托老院和善爱老年公寓里的一位老人。在陈雪兰眼里,这些老人都是自己的老爸和老妈。
而在托老院,记者听老人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全靠闺女——阿兰。”
15年,善待老人胜如亲人
15年前,35岁的陈雪兰在临海经营一家建材店。由于她为人善良热心,生意如火如荼,日子过得很舒坦。
有一次,在菜场,她看到村里一位孤寡老人弯着背,捡人家丢弃的菜叶,鼻子一酸,就很想帮助她,心想如果自己拥有一家养老院就好了。渐渐的,她的念头越来越强烈。当陈雪兰提出要弃商改行办养老院时,遭到家人的反对。但这没有阻拦她的决定,不久,她在村里办起民营托老院,收容照顾村里的老人。
从最初的3名护工、57张床位到45名护工、600张床位,从临海农村到椒江城区,陈雪兰花了15年,换来眼前260位老人的幸福,先后有1000余位老人得到她的悉心照顾和托养。
为了让有限的经费发挥更大效益,减少人员支出,陈雪兰既是院长、护工,又是会计。每天早上6点,陈雪兰开始忙碌。在托养的260位老人中,有140位老人因各种疾病而失能。她先到康平托老院,这里住的大多是孤寡老人,大部分年老体弱,有的耳聋,有的眼花,还有痴呆。一旦生病,更需要特别照顾。擦身喂饭、梳头洗脚、剪指理发,擦屎抹尿……这些工作,陈雪兰和护工们每天要做很多次。
很多老人住进来后就没有出去过,直至送终。
有一年台风,水淹没了马路,陈雪兰照顾2年多的胃癌老人去世。她为老人洗净身子,穿上寿衣,等到凌晨2点半,水位退去,才同老人的养子一起,将遗体背到大马路的车上,送到殡仪馆。15年间,陈雪兰用独特的方式尽“孝道”,先后送走了200多位老人。
老人每天要吃什么,买哪些菜,都是陈雪兰操心的事。她每天都去农贸批发市场买菜,“这里的菜价格便宜,和城里的菜市场相比相差很远,品种多,品质好,挑选余地也多。”就这样,她从早到晚一刻不得闲,每天忙完事都要到晚上11点以后。由于长期的奔波劳累,今年才49岁的她,和其他同龄人相比苍老许多。
一年365天,陈雪兰将所有的时间都献给了住在院里的老人。15年来,她从来没有和家人一起度过春节。陈雪兰很喜欢小孙子,用一颗爱心和小孙子的照片作为自己的微信头像,“我孙子都快两岁了,可我从来没带过他一天。”陈雪兰眼圈一红,愧疚的泪水夺眶而出。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