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讲述了父亲守护自闭症儿子的故事。向来在阳光下行走的张瑗,第一次接触到这样的群体,心理的震撼可想而知。“非常非常感动,然后特别特别想做志愿者。”张瑗说。
“有一次我帮朋友办事,去了一趟成华区残联特教学校,这下来对了。”张瑗冲到校长面前,直言想做志愿者。这里的孩子,患有自闭症、智力残疾或是唐氏综合症,从那天起,每周四下午张媛就到这家特教中心来当志愿者。
“最主要的就是陪他们玩,跟他们聊天,还有他们在做锻炼的时候在旁边看护着不让受伤。”这一开始,就是四年,期间张媛还带了工作上的同事、朋友过来帮忙。可惜,这家特教中心只能接收年龄在8岁以下的智障儿童,年纪稍长的孩子必须离开。
另类创客
搭特殊谋生平台 办四川首家智障人士咖啡馆
据统计,全国已办有残疾证的智障残疾人约550万,四川省的数据是18.5万,成都是2.2万。这个特殊群体的谋生之路甚为艰难。
“只负责陪伴并不够,如果有一天这些特殊的孩子失去了父母老师的庇佑,该如何在社会上生存下去?”面对内心的疑惑,张瑗决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国外和台湾都有公益机构为智障残疾人培养就业技能,比如调咖啡、做蛋糕等。受此启发,张瑗想在成都成立一家专为智障残疾人培训就业服务的专业社会组织。她辞去了红酒公司的工作,带着“第二人生·公益咖啡”方案来到了武侯区残联。
在武侯区残联的支持下,张瑗在“善工家园”一楼大厅开起了一家名为“第二人生”的咖啡馆。30多个特殊孩子进行饮品调制、糕点烘焙、果酱熬制等技能培训。如今,已有5个孩子能走上工作岗位。
下个月,张瑗的咖啡馆将在外面的商铺正式营业,“一定要赚钱,只有赚钱才能开更多的咖啡馆。”张瑗说,不是所有的智障人士都能在咖啡馆工作,轻度智障能成为服务员和咖啡师,中度智障人士可以制作手工艺品和糕点在咖啡馆出售,而只有赚钱了才能帮助那些真的什么都无法胜任的重度智障残疾人。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