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他们的项目在一轮轮的论证、修改中变得更加清晰。“原来不太会做项目,想什么就写什么,后来在专家的指导下,学会了系统的项目设计逻辑,如何设定目标、设计流程、表达项目产出等。”
“在项目答辩阶段,我们发现项目的可行性和可持续性的问题没有考虑得很充分,后来在和专家、其他社会组织小伙伴的讨论中理顺完善了项目。”遥声远程手语翻译服务项目负责人元梓扬说,从“采用两个翻译加上志愿者”到“整合其他地区的翻译员”等细节的改变,他们不断完善项目,甚至考虑到与银行合作时制定的操作指南、排班表等。在短短几个月,“一个想法”蜕变成了真正可以落地实施的项目。
即便未能成功与企业“牵手”,不少社会组织也觉得参与对接计划的过程很有价值。绿典环保促进中心理事长李东得告诉记者,此次他们带去的“垃圾减量分类示范标杆社区建设”项目最终没有得到企业支持。“我们回来也做了总结,认为原因可能是此前一直是政府购买服务,偏向于跟着政府走,更注重形式上的东西,企业有他们的眼光,更注重项目实效。”
“中间人”:
“专业红娘不能偷懒”
过去“大爱罗湖”主要针对结对帮扶,罗湖区慈善会要做的主要工作是前期到各个社区进行摸底,把需要帮助的困难家庭收集成册,动员企业去“认养”这些困难家庭。“之前容易打动企业,因为疾病和困难就摆在那里,现在社会组织做的很多项目不是直接针对困难家庭‘输血’,而是‘造血’,这需要花时间让企业深入了解。”
回顾过去几个月的忙碌,罗湖区慈善会秘书长范晓华感慨,“要当一个专业红娘,一点都不能偷懒”。
角色定位转型了,工作内容、方式方法也与过去有很大不同。“这对我们的能力也是挑战”,范晓华介绍,作为此次对接计划的红娘,罗湖区社工委、区民政局、区慈善会花了很多心思。
项目申报、专家评审、现场答辩等环节请罗湖区光合春田社会组织联合发展中心来组织完成,对项目筛选、完善后,在座谈会、项目考察环节再邀请企业介入,之后再邀请企业对社会组织进行实地考察,“这个过程中需要多次上门跟企业沟通,因为有些企业没有时间参与现场考察,就委托我们考察,我们需要及时将考察情况向企业作解释说明,服务到家。”
“作为红娘,关键是得熟悉每个项目,也要充分了解企业诉求,我们自己要先做到胸有成竹,在适当时候主动向企业推送他们可能感兴趣的项目,提高对接成功率。”范晓华说。
“相亲”成功后,“中间人”仍有工作要做。在此次对接计划中,慈善会还将在接下来扮演者监督者的角色——在企业拨付资金后,资金将先转到慈善会,前期由慈善会拨付60%的项目资金给社会组织,经过第三方对项目的中期评审后,后续再拨付其余40%款项,“中期评审结果如果显示项目比预期做得好,企业要追加预算也是可以的,如果偏离目标,余款不予拨付”。
(据《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bj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