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笔饱蘸爱心和血泪的善款。
是那个火海救母浑身烧焦,昏迷多时醒来后还惦记父母伤情的孩子,赢得了众人热泪盈眶的祈祷和爱心,写就了一篇近260万元善款凝结的“慈善童话”。但这并未能挽留这个才体验人世间13年春华秋实的生命。在两年前春天的一个夜晚,这名让全国无数好心人为之奔走募捐的孩子,在母亲揪心的期待中,停止了呼吸。
闫倩玉去世后,南阳市相关部门用剩余善款成立了“闫倩玉烧伤儿童救助基金”。对此,无论是捐赠者还是社会舆论均反响颇好,这源于处理剩余善款的透明。
当时保管善款的南石医院,通过大河报等媒体公开征集捐赠者对余款的处理意见:如果捐赠者不愿意用于其他用途,可以无条件退还给捐赠者,而当时也确实退了一部分。在征得捐赠者和相关各方同意的前提下,才成立了这个救助基金。
但据记者调查,在这笔基金的管理使用过程中,网上陆续出现了一些质疑:有人觉得救助金额太少,也有人觉得申请程序过于繁琐……
质疑是源于公众对善款使用的不了解,不了解就容易出现误解。而透明,则有利于减少公众对慈善的质疑和误解。
我通过百度搜索“闫倩玉烧伤儿童救助基金”发现,除了一些媒体报道过的善款使用情况外,查不到更多的善款流向细节,也找不到管理方的咨询电话,更别说有专门的网络平台供人查询基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试想,如果管理方能就基金的使用方法,包括善款管理、监督人员的身份等信息,通过媒体等平台,广泛、公开、透明地征求民意,根据多数捐赠者的意愿制定基金的使用细则,并对每一笔善款的发放流程,及时在网上进行发布,误解势必会少得多。
至今还记得,两年前,得知闫倩玉去世的那个晚上,作为“闫倩玉火海救母”报道者,我写下一段记者手记:“这名病房中的孩子把人性最美的一面留在了这样一个新生命萌发的春天里……”当我用笔记本写下这些文字时,已是泪流满面。
我想,凡是了解这笔善款背后的故事的人,都会对善款心存一份感动和敬畏。希望我们能对得起那些爱若潮涌般捐款的企业和读者,对得起这个因一个孩子的悲痛离世而设立的“闫倩玉烧伤儿童救助基金”。
在此感谢基金管理方为这笔善款付出的努力,也希望这笔善款的每一分钱,都能得到更加透明、科学的使用。
责任编辑:bj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