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勇
2015年6月14日,年度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第二天,北京丰台区东铁营一中考点迎来了一位特殊的考生——一位手持盲杖的盲人姑娘。
她叫郭家乐,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的助盲培训师,参加的是助理社工师资格考试。
“家乐曾经通过了心理咨询师考试,本身是视障人士,做的又是与盲人相关的工作,既有能力,与盲人沟通时又更富有同理心,我们当然支持她报考。”红丹丹视障文化服务中心曾鑫表示。
做残障工作的社工中出现自己本身就是残障人士的社工,显示了一种趋势:在更多人成为社工的同时,社工人才不再包打天下,不同的领域开始出现更适合该领域的专业社工。
社工人才将不断进入细分领域。分工的细致,将导致社工像医生、律师一样,在行业内出现“隔行如隔山”的状况。
并非一帆风顺的参考历程
郭家乐参加考试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2015年考试开始报名后,音乐表演专业大专毕业的郭家乐顺利通过了网上报名。但如何参加考试成了她担心的问题。
现场验证的时候,郭家乐便将自己的情况作出了说明,提出了对于考试的要求。工作人员记录了她的情况后,表示会将情况上报,并留下的她的联系方式。
此后,郭家乐便一边等消息,一边备考。直到考试的前一夜,终于等到了可以参加考试的消息。
6月14日,郭家乐不仅获得了考试的机会,还等来了之前与她联系的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朱姓工作人员协调考场,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的两名工作人员为她读题、填涂答题卡。
在临时设置的单独考场内,郭家乐顺利地开始了她的助理社会工作师考试。
“为了她一个人,我们人社部和民政部社工司两个部门进行了沟通协调。正是考虑到做盲人工作,盲人社工师有她的优势。”朱姓工作人员表示。
越来越多的领域
开始正视社工
郭家乐的情况虽然特殊,但却反映出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正视社工的作用,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认同社工是具有专业性的,需要专业的社工人才。
《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指出,社工是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扶贫济困、慈善事业、社区建设、婚姻家庭、精神卫生、残障康复、教育辅导、就业援助、职工帮扶、犯罪预防、禁毒戒毒、矫治帮扶、人口计生、应急处置、群众文化等领域直接提供社会服务的专门人员。
到2020年,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总量增加到145万人,其中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20万人、高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达到3万人。
这145万社工人才将涉及17个以上的领域,虽然一些基本的原理、原则是相同的,但不可能每个领域都使用同样的方法措施。像医生需要分不同的专科、律师分不同的诉讼方向一样,更细致的分工是不可避免的。
这一点也得到了最近几年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认可。
《儿童社会工作服务指南》对儿童社会工作督导者就提出了“应是在儿童服务领域从事社会工作服务满五年以上(含五年),具有丰富的儿童工作实务经验和督导技巧”的要求。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提出社会工作者为社会救助对象提供专业服务包括社会融入、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也并不是无所不包。
专业社工提供专业服务
在实际工作中,社工人才的分工同样明显。
天津8·12爆炸之后,社工界迅速行动起来,但并不是所有的社工都参与其中并做同样的事。天津市社会工作协会征集了专业的心理救援人员,开展幸存者和遇难者家属的心理抚慰工作;与此同时,天津8·12医务社工站也建立起来,努力通过资源整合及各方合作,推进事故伤者的治疗。
与灾难救援不同,参与社区社会工作的社工除了服务更需要融入社区治理之中。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指出,我国社区社会工作政策正在逐步完善。在国家层面,制定了专门的社区社会工作发展政策,将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了城乡社区协商、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社区减负增效等方面法规政策范围。
责任编辑:bj009